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 第10-13页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概述 | 第10页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市场动态 | 第12-13页 |
2 阿霉素 | 第13-14页 |
·阿霉素简介 | 第14页 |
·阿霉素作用机制 | 第14页 |
3 重组 | 第14-20页 |
·基因重组 | 第14-15页 |
·同源重组 | 第15-20页 |
第2章 硫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改造及其异源表达 | 第20-38页 |
第一节 硫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改造 | 第20-30页 |
1 材料 | 第20-21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20页 |
·引物设计和合成 | 第20页 |
·培养基 | 第20-21页 |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主要仪器设备及来源 | 第21页 |
2 方法 | 第21-24页 |
·强启动子ermEp~*的调取 | 第21-23页 |
·强启动子ermEp~*整合至硫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 | 第23页 |
·将硫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整合到整合型表达载体pLS1607中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4-30页 |
·ermEp~*片段的调取 | 第24-25页 |
·ermEp~*整合至硫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 | 第25-30页 |
第二节 重组质粒的原生质体转化 | 第30-34页 |
1 材料 | 第30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30页 |
·引物设计和合成 | 第30页 |
·培养基 | 第30页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主要仪器设备及来源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32页 |
·链霉菌(S.lividans K4)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31页 |
·链霉菌(S.lividans K4)原生质体转化 | 第31页 |
·PCR法验证硫霉素基因簇整合至S.lividans K4基因组中 | 第31-32页 |
·S.lividans K4-THN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设计引物,PCR验证 | 第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S.lividans K4-THN原生质体转化实验 | 第32-33页 |
·S.lividans K4-THN基因组的PCR验证 | 第33-34页 |
第三节 Thienamycin的异源表达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4-38页 |
1. 材料 | 第34页 |
·菌种 | 第34页 |
·培养基 | 第34页 |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主要仪器设备及来源 | 第34页 |
2 方法 | 第34-36页 |
·S.lividans K4-THN菌株的硫霉素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 第34-35页 |
·S.lividans K4-THN菌株的硫霉素固体测活 | 第35页 |
·S.lividans K4-THN菌株的硫霉素液体发酵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6-38页 |
·S.lividans K4-THN菌株的硫霉素液体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 第36页 |
·S.lividans K4-THN菌株的硫霉素固体测活结果 | 第36-37页 |
·S.lividans K4-THN菌株的硫霉素液体发酵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第3章 阿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异源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8-50页 |
第一节 阿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 | 第38-50页 |
1 材料 | 第38-40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38-39页 |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39页 |
·培养基 | 第39页 |
·主要试剂 | 第39页 |
·主要仪器设备及来源 | 第39-40页 |
2 方法 | 第40-43页 |
·S.peucetius 29050基因组DNA的大量提取条件的摸索 | 第40-41页 |
·S.peucetius 29050基因组DN A的大量提取 | 第41页 |
·PCR方法构建含HA1-rpsL-neo-HA2的重组载体 | 第41页 |
·PCR方法构建含HA1-SacB-neo-HA2的重组载体 | 第41-42页 |
·阿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克隆 | 第42-4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S.peucetius 29050基因组DNA的大量提取条件的摸索 | 第43-44页 |
·S.peucetius 29050基因组DNA的大量提取结果及基因组的效果分析 | 第44-45页 |
·pLS1241质粒的构建及酶切验证 | 第45页 |
·pLS1240质粒的构建及酶切验证 | 第45-46页 |
·两条同源臂的阿霉素ET重组实验 | 第46-47页 |
·rpsL-neo负筛选质粒的构建——pLS1251;pLS1252 | 第47-48页 |
·SacB-neo负筛选质粒的构建——pLS1253;pLS1254 | 第48-49页 |
·两段式阿霉素ET重组实验 | 第49页 |
·后续实验安排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