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我国农村精准脱贫实施机制优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综述第10-14页
        1.2.1 国内外研究概述第10-14页
        1.2.2 研究述评第14页
    1.3 研究方案第14-17页
        1.3.1 研究主要思路第14-15页
        1.3.2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1.3.3 难点及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第16-17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精准脱贫机制理论基础第17-21页
    2.1 相关概念第17-18页
        2.1.1 精准脱贫第17页
        2.1.2 精准脱贫实施机制第17-18页
    2.2 精准脱贫的理论基础第18-21页
        2.2.1 系统思维论第18-19页
        2.2.2 锦标赛理论第19-20页
        2.2.3 多中心治理第20-21页
第3章 农村精准脱贫实施机制的运作逻辑与程序第21-27页
    3.1 农村精准脱贫的主要内容第21-23页
        3.1.1 贫困县的脱贫退出程序第21-22页
        3.1.2 贫困村的脱贫退出程序第22页
        3.1.3 贫困户脱贫退出程序第22-23页
    3.2 农村精准脱贫实施机制的组成第23-26页
        3.2.1 保障机制第23页
        3.2.2 动力机制第23-24页
        3.2.3 监督机制第24页
        3.2.4 实施机制第24-25页
        3.2.5 风险预防机制第25页
        3.2.6 反馈与贫困户自我评价机制第25-26页
    3.3 各类机制的互动关系第26-27页
第4章 农村精准脱贫机制运行阻滞因素及机理分析第27-34页
    4.1 精准脱贫评价指标模糊第27-28页
        4.1.1 农民收入难以计算第27-28页
        4.1.2 脱贫评价指标不易操作第28页
    4.2 遭遇扶贫军令状“压力型”体制风险第28-30页
        4.2.1 脱贫“锦标赛”威胁第28-29页
        4.2.2“一窝蜂”脱贫第29-30页
    4.3 精准脱贫的政府治理失灵第30-31页
        4.3.1 精准脱贫的运动式治理第31页
        4.3.2 精准脱贫的监督缺失第31页
    4.4 精准脱贫的退出机制滞后第31-33页
        4.4.1 贫困户及贫困县等退出机制不灵活第31-33页
    4.5 精准脱贫与乡土社会的逻辑矛盾第33-34页
        4.5.1 利益均衡与民意替代第33页
        4.5.2 脱贫销号的农民参与缺失第33-34页
第5章 农村精准脱贫实施机制的案例分析与启示第34-44页
    5.1 地方政府精准脱贫实施机制案例分析第34-38页
        5.1.1 江西省精准脱贫实施机制第34-35页
        5.1.2 其他省区精准脱贫实施机制第35-36页
        5.1.3 井冈山市精准脱贫的实践逻辑与经验探寻第36-38页
    5.2 赣南宁都县J镇精准脱贫调查第38-43页
        5.2.1 宁都县及J镇贫困概要第38页
        5.2.2 宁都县J镇精准脱贫实施机制调查第38-43页
    5.3 小结与启示第43-44页
第6章 我国农村精准脱贫实施机制的优化第44-51页
    6.1 精准脱贫评价指标优化第44-47页
        6.1.1 细化脱贫评价指标体系第44-46页
        6.1.2 脱贫指标的多维度测量第46-47页
    6.2 构建脱贫退出多元参与机制第47-48页
        6.2.1 形成民主评议的发动——参与机制第47页
        6.2.2 完善村民监督与纠错机制第47-48页
    6.3 优化脱贫退出的动态管理第48页
        6.3.1 实时更新贫困户、贫困村动态信息第48页
    6.4 完善精准脱贫的约束、监督第48-49页
        6.4.1 规范运行第三方评估及交叉考核机制第48-49页
    6.5 优化贫困户脱贫反馈与认同机制第49页
        6.5.1 建立贫困户脱贫反馈与认同机制第49页
    6.6 完善脱贫退出的补偿与风险预防机制第49-51页
        6.6.1 继续实施精准扶贫第50页
        6.6.2 完善能力、权利的多维度扶贫机制第50-51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7.1 研究结论第51-52页
    7.2 展望第52-53页
致谢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附录第57-59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赋权视角下我国新型村民自治组织研究--以河南省S村村民理事会为例
下一篇:省直管县改革背景下的地级市治理:挑战、困境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