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利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上篇:实践项目文本图件第11-49页
下篇:工程设计研究报告第49-1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50-60页
        1.1 项目背景第50-52页
            1.1.1 项目概况第50-51页
            1.1.2 研究课题的提出第51-52页
        1.2 选题意义第52-56页
            1.2.1 论文研究内容第52-53页
            1.2.2 研究范围第53-55页
            1.2.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55-56页
        1.3 相关研究综述第56-58页
            1.3.1 相关著作第56页
            1.3.2 学术论文第56-57页
            1.3.3 学位论文第57页
            1.3.4 综述总结第57-58页
        1.4 研究方法第58页
            1.4.1 文献及档案阅读第58页
            1.4.2 实地测绘第58页
            1.4.3 设计研究第58页
        1.5 论文组织框架第58-60页
    第二章 南京百子亭及傅厚岗近代住宅区的规划与建设之历史研究第60-82页
        2.1 南京百子亭及傅厚岗近代住宅区第60-62页
        2.2 南京百子亭及傅厚岗近代住宅区的历史发展脉络第62-69页
            2.2.1 1840年以前第62-63页
            2.2.2 1927年之前城北农地时期第63-64页
            2.2.3 1927年~1937年住宅区的形成时期第64-67页
            2.2.4 1937年~1945年日据时期第67-69页
            2.2.5 1945年~1949年国民政府还都时期第69页
        2.3 南京百子亭及傅厚岗近代住宅区的官方规划第69-75页
            2.3.1 首都计划第69-71页
            2.3.2 土地重划第71-74页
            2.3.3 后首都计划时期相关规划第74-75页
        2.4 南京百子亭及傅厚岗近代住宅区房产及户主之历史背景及档案资料第75-80页
            2.4.1 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保护修缮工程红线内六幢近代城市住宅建筑之档案资料第75-79页
            2.4.2 区域周边其它近代城市住宅建筑的历史背景第79-80页
        2.5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三章 南京百子亭及傅厚岗近代住宅区的建筑遗存之分析第82-102页
        3.1 南京百子亭及傅厚岗近代住宅区近代城市住宅建筑遗存概况第82-87页
        3.2 南京百子亭及傅厚岗近代住宅区近代城市住宅建筑的形式与特征研究第87-90页
            3.2.1 总体布局第87-88页
            3.2.2 建筑平面分析第88-89页
            3.2.3 建筑立面特征第89-90页
        3.3 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保护修缮工程红线内重点建筑遗存现状分析第90-100页
            3.3.1 中央路52-1号(陈沣藻旧居)第90-92页
            3.3.2 傅厚岗16号(段锡朋旧居)第92-93页
            3.3.3 傅厚岗14号(杨公达旧居)第93-95页
            3.3.4 傅厚岗10号(原敏兴旧居一)第95-97页
            3.3.5 傅厚岗12号(原敏兴旧居二)第97-98页
            3.3.6 百子亭7号(王仲廉旧居)第98-100页
        3.4 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保护修缮工程红线内重点建筑遗存价值评估第100-101页
            3.4.1 综合价值评估第100页
            3.4.2 现状损害程度评估第100-101页
        3.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四章 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近代城市住宅建筑的技术做法研究第102-124页
        4.1 材料第102-103页
            4.1.1 砖材第102页
            4.1.2 瓦第102页
            4.1.3 木材第102-103页
        4.2 结构体系第103-112页
            4.2.1 地基基础第103页
            4.2.2 砌体第103-105页
            4.2.3 楼板第105-108页
            4.2.4 木屋架第108-112页
        4.3 内部技术做法第112-119页
            4.3.1 防潮层及地面做法第112-113页
            4.3.2 楼面做法第113-114页
            4.3.3 内墙做法第114-115页
            4.3.4 天花做法第115-118页
            4.3.5 楼梯做法第118-119页
        4.4 外部技术做法第119-123页
            4.4.1 门窗做法第119-121页
            4.4.2 屋面做法第121-123页
            4.4.3 外墙做法第123页
        4.5 本章小结第123-124页
    第五章 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近代城市住宅建筑的保护利用第124-140页
        5.1 保护利用总则第124页
        5.2 改造与利用第124-129页
            5.2.1 结构加固设计第124-125页
            5.2.2 总体布局第125页
            5.2.3 平面第125-126页
            5.2.4 立面第126-129页
        5.3 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保护修缮工程红线内重点建筑的改造利用第129-139页
            5.3.1 中央路52-1(陈沣藻旧居)第129-130页
            5.3.2 傅厚岗16号(段锡朋旧居)第130-131页
            5.3.3 傅厚岗14号(杨公达旧居)第131-134页
            5.3.4 傅厚岗10号(原敏兴旧居一)第134-136页
            5.3.5 傅厚岗12号(原敏兴旧居二)第136-138页
            5.3.6 百子亭7号(王仲廉旧居)第138-139页
        5.4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第六章 南京百子亭历史风貌区近代城市住宅建筑的修缮技术第140-157页
        6.1 结构加固第140-148页
            6.1.1 基础加固第140-142页
            6.1.2 砌体加固第142-144页
            6.1.3 楼板加固第144-147页
            6.1.4 木屋架加固第147-148页
        6.2 内部技术做法第148-151页
            6.2.1 木地面修缮做法第148页
            6.2.2 楼面修缮做法第148页
            6.2.3 内墙修缮做法第148-149页
            6.2.4 楼梯修缮做法第149-151页
        6.3 外部技术做法第151-154页
            6.3.1 门窗修缮做法第151页
            6.3.2 外墙修缮做法第151-152页
            6.3.3 屋顶修缮做法第152-154页
            6.3.4 金属件装饰第154页
        6.4 材料清洗第154-155页
        6.5 四防措施第155页
        6.6 本章小结第155-157页
    第七章 结语第157-159页
        7.1 结论第157-158页
        7.2 展望与不足第158-159页
致谢第159-160页
图表目录第160-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69页
作者简介第169页

论文共1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C-Crash的人—车碰撞交通事故再现与责任认定
下一篇:智能监控中人群异常行为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