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湿气候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特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9-13页 |
1.3.1 围护结构热湿传递模型研究 | 第9-10页 |
1.3.2 围护结构热湿传递实验研究 | 第10-11页 |
1.3.3 热湿传递对建筑围护结构的影响 | 第11-12页 |
1.3.4 围护结构热湿传递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 第12页 |
1.3.5 热湿传递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2章 热湿耦合传递模型以及求解 | 第15-23页 |
2.1 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 | 第15-20页 |
2.1.1 墙体湿传递过程 | 第16-18页 |
2.1.2 墙体热传递过程 | 第18-19页 |
2.1.3 湿迁移边界条件 | 第19-20页 |
2.1.4 热传导边界条件 | 第20页 |
2.2 模型解法 | 第20-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热湿传递实验以及热湿耦合传递模型验证 | 第23-35页 |
3.1 热湿传递实验 | 第23-29页 |
3.1.1 实验目的 | 第23页 |
3.1.2 实验测试仪器的选择 | 第23-29页 |
3.2 热湿耦合传递模型验证 | 第29-34页 |
3.2.1 实验方案 | 第29-30页 |
3.2.2 数值模拟设置 | 第30-31页 |
3.2.3 实验结果与模拟值的比较分析 | 第31-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典型墙体构造优选 | 第35-53页 |
4.1 墙体构造 | 第35-36页 |
4.2 评价指标 | 第36-48页 |
4.2.1 传热量 | 第36-38页 |
4.2.2 霉菌生长风险 | 第38-40页 |
4.2.3 内表面结露临界状态 | 第40-46页 |
4.2.4 经济分析 | 第46-48页 |
4.3 层次分析法 | 第48-52页 |
4.3.1 层次结构 | 第48-49页 |
4.3.2 比较矩阵 | 第49-51页 |
4.3.3 层次排序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温度对墙体热湿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53-63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53-54页 |
5.1.1 控制方程 | 第53-54页 |
5.1.2 通过墙体的热湿流量计算 | 第54页 |
5.2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54-62页 |
5.2.1 计算参数 | 第54-57页 |
5.2.2 结果分析 | 第57-6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