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溶液除湿的蒸发冷却新风系统的特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新风的负荷 | 第11页 |
1.1.2 新风潜热负荷处理 | 第11-13页 |
1.1.3 新风显热负荷处理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溶液除湿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蒸发冷却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溶液除湿蒸发冷却新风系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面临的问题、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面临的问题 | 第17-18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系统基本原理及相关数学模型 | 第21-31页 |
2.1 系统基本部件的原理 | 第21-23页 |
2.1.1 溶液除湿/再生原理 | 第21-22页 |
2.1.2 蒸发冷却原理 | 第22-23页 |
2.2 系统中工质的物性参数模型 | 第23-26页 |
2.2.1 湿空气物性参数模型 | 第23-24页 |
2.2.2 溶液除湿剂物性参数模型 | 第24-26页 |
2.3 系统基本部件的数学模型 | 第26-30页 |
2.3.1 再生/除湿器数学模型 | 第26-28页 |
2.3.2 换热器数学模型 | 第28页 |
2.3.3 直接蒸发器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基于溶液除湿的蒸发冷却新风系统型式的优选 | 第31-41页 |
3.1 基于溶液除湿的蒸发冷却新风系统简介 | 第31-34页 |
3.1.1 系统基本原理 | 第31页 |
3.1.2 系统的型式 | 第31-34页 |
3.2 系统效率模型 | 第34-35页 |
3.3 优选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3.3.1 热水温度对再生器溶液出口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2 热水温度对送风参数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3 热水温度对不同型式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8页 |
3.3.4 不同热湿环境下的验证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基于Simulink的系统仿真模型及验证 | 第41-51页 |
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4.1.1 仿真模型的设计要求 | 第41页 |
4.1.2 仿真模型的建立步骤 | 第41-42页 |
4.2 部件及系统的仿真模型 | 第42-47页 |
4.2.1 工质物性仿真模型 | 第42-43页 |
4.2.2 除湿/再生仿真模型 | 第43页 |
4.2.3 全热回收器仿真模型 | 第43-44页 |
4.2.4 直接蒸发冷却器仿真模型 | 第44-45页 |
4.2.5 系统的仿真模型 | 第45-47页 |
4.3 基本部件模型的验证 | 第47-50页 |
4.3.1 除湿器模型验证 | 第47-48页 |
4.3.2 直接蒸发冷却器模型验证 | 第48-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基于Simulink的系统性能模拟与分析 | 第51-59页 |
5.1 模拟条件 | 第51页 |
5.2 模拟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5.2.1 NTUm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5.2.2 再生热水温度、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5.2.3 空气与溶液质量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5.2.4 室外新风温湿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6-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6章 系统的(火用)分析 | 第59-73页 |
6.1 (火用)的介绍 | 第59-61页 |
6.1.1 约束性平衡和非约束性平衡 | 第59-60页 |
6.1.2 物理(火用)和化学(火用) | 第60页 |
6.1.3 环境的基准态 | 第60-61页 |
6.2 系统工质的(火用)模型 | 第61-66页 |
6.2.1 湿空气的(火用)模型 | 第61-63页 |
6.2.2 液态水的(火用)模型 | 第63-64页 |
6.2.3 除湿溶液的(火用)模型 | 第64-65页 |
6.2.4 (火用)评价指标 | 第65-66页 |
6.3 (火用)分析结果 | 第66-71页 |
6.3.1 各影响因素对系统(火用)的影响 | 第67-68页 |
6.3.2 各影响因素对部件(火用)损的影响 | 第68-70页 |
6.3.3 系统(火用)损率分布 | 第70-71页 |
6.3.4 部件的(火用)效能比分布 | 第71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7章 结论 | 第73-7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7.2 展望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