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22页 |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8页 |
| 1.2.1 威远构造及四川盆地海相油气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2 气烟囱(流体输导系统)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2.3 四川盆地灯影组气藏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9-20页 |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第2章 威远构造形成演化 | 第22-28页 |
| 2.1 威远地区构造地质背景 | 第22-24页 |
| 2.2 威远构造沉积背景 | 第24-25页 |
| 2.3 威远构造演化史 | 第25-28页 |
| 第3章 威远构造气烟囱特征及其效应 | 第28-42页 |
| 3.1 气烟囱特征 | 第29-35页 |
| 3.1.1 地表构造特征 | 第29-30页 |
| 3.1.2 地球物理特征 | 第30-35页 |
| 3.2 气烟囱效应 | 第35-42页 |
| 3.2.1 稀有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 | 第35-36页 |
| 3.2.2 压力系数变化规律 | 第36-38页 |
| 3.2.3 非烃气体变化规律 | 第38-42页 |
| 第4章 威远构造气烟囱形成机理 | 第42-48页 |
| 4.1 威远地区隆升作用 | 第42-44页 |
| 4.2 威远地区膏盐岩封闭条件 | 第44-48页 |
| 第5章 威远构造气烟囱地质意义 | 第48-54页 |
| 5.1 四川盆地灯影组差异聚集模式与经典模式异同 | 第48-51页 |
| 5.2 威远构造气烟囱与灯影组天然气差异聚集过程关系 | 第51-54页 |
| 5.2.1 震旦系顶不整合面是天然气发生长距离侧向运移的内在条件 | 第51-52页 |
| 5.2.2 隆升剥蚀作用是天然气藏强调整的动力原因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