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实验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加筋机理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4 有限单元法计算方法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土工格室加筋路堤作用机理分析 | 第17-30页 |
2.1 土工格室加筋垫层作用机理 | 第17-21页 |
2.1.1 当量侧向约束应力效应 | 第18-19页 |
2.1.2 筏板基础效应和应力扩散效应 | 第19-20页 |
2.1.3 网兜效应 | 第20页 |
2.1.4 换填效应 | 第20-21页 |
2.2 土工格室加加筋路堤稳定性分析 | 第21-25页 |
2.2.1 浅层软土地基上的加筋路堤 | 第21-23页 |
2.2.2 深厚软土地基上的加筋路堤 | 第23-25页 |
2.3 桩承式土工格室复合地基作用机理 | 第25-29页 |
2.3.1 土工格室垫层的水平向增强作用 | 第26页 |
2.3.2 碎石桩复合地基竖向增强作用 | 第26页 |
2.3.3 约束调节与支撑体系 | 第26-27页 |
2.3.4 良好的排水体系 | 第27-28页 |
2.3.5 路基破坏形式改变 | 第28页 |
2.3.6 形成多元复合地基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土工格室加筋路堤有限元分析 | 第30-54页 |
3.1 本构模型分析 | 第30-33页 |
3.1.1 土工格室的本构模型 | 第30-31页 |
3.1.2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31-32页 |
3.1.3 模型边界条件的假定与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32-33页 |
3.2 接触分析 | 第33-36页 |
3.2.1 接触问题 | 第33-34页 |
3.2.2 接触界面条件 | 第34-35页 |
3.2.3 接触界面的状态描述 | 第35页 |
3.2.4 接触问题求解的过程 | 第35-36页 |
3.3 工程实例 | 第36-53页 |
3.3.1 工程概况 | 第36-37页 |
3.3.2 模型的基基本参数 | 第37-39页 |
3.3.3 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3.3.4 加筋层数对加筋效果的影响 | 第41-44页 |
3.3.4.1 模型建立 | 第41-42页 |
3.3.4.2 结果对比 | 第42-44页 |
3.3.5 土工格室不同高度对加筋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6 土工格室加筋层模量对加筋效果的影响 | 第45-48页 |
3.3.7 土工格室加筋层间距对加筋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8 土工格室铺设宽度对加筋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9 土工格室变截面铺设对加筋效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3.3.9.1 路堤中心向坡脚方向高度降低铺设 | 第50-51页 |
3.3.9.2 路堤中心与坡脚两者相对方向降低铺设 | 第51-52页 |
3.3.10 土工格室铺设方案分析 | 第52-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桩承式土工格室加筋路堤分析及应用 | 第54-76页 |
4.1 概述 | 第54-55页 |
4.2 桩承式土工格室加筋路堤作用机理 | 第55-58页 |
4.2.1 构成双向支撑与约束 | 第56-57页 |
4.2.2 构成双向排水体系 | 第57页 |
4.2.3 构成双向加筋体系 | 第57-58页 |
4.3 接触处理 | 第58页 |
4.4 工程实例分析 | 第58-74页 |
4.4.1 工程概况 | 第58-59页 |
4.4.2 建立模型及参数的选取 | 第59-61页 |
4.4.3 位移的变化 | 第61-63页 |
4.4.4 桩体刚度对桩承式加筋路堤的沉降分析 | 第63-65页 |
4.4.5 桩体刚度对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应力分析 | 第65-67页 |
4.4.6 土工格室模量对桩承式加筋路堤的沉降分析 | 第67-69页 |
4.4.7 土工格室模量对桩承式加筋路堤的应力分析 | 第69-70页 |
4.4.8 桩径与格室截面变化对桩承式加筋路堤的沉降分析 | 第70-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78页 |
5.1 结论 | 第76-77页 |
5.2 建议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