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10-18页 |
1.1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特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5-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38页 |
2.1 关于潜在产出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 | 第18-25页 |
2.1.1 潜在产出的界说 | 第19页 |
2.1.2 基于统计分解趋势的潜在产出估计方法 | 第19-20页 |
2.1.3 基于经济结构关系的潜在产出估计方法 | 第20-21页 |
2.1.4 潜在产出主要估算方法的综合应用与比较分析 | 第21-22页 |
2.1.5 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 第22-23页 |
2.1.6 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 第23-25页 |
2.2 关于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 | 第25-29页 |
2.2.1 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方面的研究 | 第25-27页 |
2.2.2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 | 第27-29页 |
2.3 关于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 | 第29-36页 |
2.3.1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周期方面的研究 | 第29-32页 |
2.3.2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 | 第32-36页 |
2.4 国内外代表性研究的特点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36-38页 |
3 潜在经济变量与宏观经济运行 | 第38-53页 |
3.1 潜在经济变量界定、应用及估算的方法论 | 第38-41页 |
3.2 潜在经济变量的估算模型:多参数动态经济系统 | 第41-46页 |
3.2.1 分解各期的实际产出 | 第41-42页 |
3.2.2 定义时变的潜在产出变动规律 | 第42页 |
3.2.3 定义时变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规律 | 第42-43页 |
3.2.4 定义时变的产出缺口变动规律 | 第43-44页 |
3.2.5 定义各期通货膨胀率变动路径 | 第44页 |
3.2.6 确定各期通货膨胀率的估计方法 | 第44-45页 |
3.2.7 季节调整 | 第45页 |
3.2.8 关于数据选取的说明 | 第45-46页 |
3.3 潜在经济变量估算的实证过程及结果 | 第46-49页 |
3.3.1 预滤波与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 第46-47页 |
3.3.2 参数及状态向量的初值 | 第47-48页 |
3.3.3 参数终值的估计 | 第48页 |
3.3.4 潜在经济变量的估算结果 | 第48-49页 |
3.4 潜在经济变量在宏观经济运行研究中的应用 | 第49-53页 |
4 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运行 | 第53-88页 |
4.1 通货膨胀的界说 | 第54-55页 |
4.2 菲利普斯曲线相关理论的演进 | 第55-63页 |
4.2.1 附加通货膨胀预期的“工资—失业”型菲利普斯曲线 | 第55-56页 |
4.2.2 交错的工资决定模型、成本加成定价与工资方程 | 第56-58页 |
4.2.3“预期通货膨胀—产出”型菲利普斯曲线 | 第58-59页 |
4.2.4 供给冲击与价格调整方程 | 第59-60页 |
4.2.5 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度量 | 第60-61页 |
4.2.6 菲利普斯曲线形式与通货膨胀形成机制 | 第61-63页 |
4.3 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的理论研究 | 第63-75页 |
4.3.1 总供求、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 | 第63-64页 |
4.3.2“总需求—通货膨胀”与“短(中)期总供给—通货膨胀”曲线的推导 | 第64-67页 |
4.3.3 基于潜在经济变量的宏观经济运行“大均衡”与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推导 | 第67-68页 |
4.3.4 以几何图形表示的“总需求—通货膨胀—总供给”动态理论分析框架 | 第68-69页 |
4.3.5 乘数效应、乘数效应的阻断与通货膨胀 | 第69-72页 |
4.3.6 通货膨胀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动态交互 | 第72-75页 |
4.4 通货膨胀与经济波动关系的经验证据 | 第75-82页 |
4.4.1 通货膨胀形成机制与菲利普斯曲线形式的计量思路 | 第76-77页 |
4.4.2 经济体制转轨因素的考量 | 第77-78页 |
4.4.3 通货膨胀形成机制与菲利普斯曲线形式的实证检验 | 第78-80页 |
4.4.4“通货膨胀—经济波动”环路 | 第80-82页 |
4.5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第82-88页 |
4.5.1 通货膨胀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路径 | 第82-83页 |
4.5.2 通货膨胀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关系的计量模型:双门限值的非线性回归 | 第83-85页 |
4.5.3 通货膨胀率与潜在经济增长率关系的实证过程及结果 | 第85-88页 |
5 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 | 第88-122页 |
5.1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动中的国际资本流动 | 第88-93页 |
5.1.1 国际资本流动的概说 | 第89-90页 |
5.1.2 全球资本流动的新特点 | 第90-91页 |
5.1.3 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际资本流动的新态势 | 第91-93页 |
5.2 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的“整体化”研究思想 | 第93-107页 |
5.2.1“整体化”研究思想的提出 | 第94-95页 |
5.2.2 研究国际资本流动宏观经济效应的前提 | 第95-100页 |
5.2.3“整体化”研究的经济基础 | 第100-104页 |
5.2.4“整体化”研究的金融环境 | 第104-105页 |
5.2.5“整体化”研究的实现形式与保证 | 第105-107页 |
5.3 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的计量模型:动态结构面板向量自回归 | 第107-113页 |
5.3.1 模型设计与方法选择 | 第108页 |
5.3.2 设定不可观测变量的结构冲击关系 | 第108-110页 |
5.3.3 设定结构式关系 | 第110-111页 |
5.3.4 设定可得变量及其顺次 | 第111-112页 |
5.3.5 设定简化式及其与结构式的关系 | 第112页 |
5.3.6 设定动态结构识别约束 | 第112-113页 |
5.4 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关系的实证检验 | 第113-122页 |
5.4.1 实证过程及结果 | 第113-114页 |
5.4.2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114-118页 |
5.4.3 国际资本流动与经济波动的关系 | 第118-122页 |
6 结论 | 第122-135页 |
6.1 本文理论思想与实证发现的扼要重述 | 第122-131页 |
6.2 关于宏观金融问题研究范式的思考 | 第131-132页 |
6.3 对中国宏观调控和对外发展的政策启示 | 第132-134页 |
6.4 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未尽的讨论 | 第134-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