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国家公债、债券、外债论文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及防范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3-3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3-16页
        1.1.2 研究意义第16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和评价第16-27页
        1.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念的界定第16-18页
        1.2.2 地方政府债务及风险研究第18-23页
        1.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风险研究第23-25页
        1.2.4 商业银行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研究第25-27页
        1.2.5 文献评论第27页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27-29页
        1.3.1 研究内容第27-29页
        1.3.2 研究目标第29页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9-31页
        1.4.1 研究方法第29-31页
        1.4.2 技术路线第31页
    1.5 本文主要特色及创新第31-33页
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及相关理论第33-60页
    2.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第33-39页
        2.1.1 分税制导致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第33-37页
        2.1.2 城镇化加速导致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大第37-38页
        2.1.3 法律法规约束了地方政府直接举债第38页
        2.1.4 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激励制度不完善第38-39页
    2.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历程第39-43页
        2.2.1 第一阶段:融资平台初创时期(1986 年—1998 年)第40-41页
        2.2.2 第二阶段:融资平台探索成长时期(1999—2008 年上半年)第41-42页
        2.2.3 第三阶段:融资平台高速发展时期(2008 年下半年—2009 年)第42-43页
        2.2.4 第四阶段:融资平台规范发展阶段(2010 年至今)第43页
    2.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运作模式第43-45页
        2.3.1 北京模式——政府主导的公建私营模式第44页
        2.3.2 重庆模式——“渝富”+“八大投”模式第44-45页
        2.3.3 四川模式——“1+N”模式第45页
        2.3.4 上海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模式第45页
        2.3.5 芜湖模式——“1+1”模式第45页
    2.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渠道第45-48页
        2.4.1 银行贷款第46页
        2.4.2 债券融资第46-47页
        2.4.3 信托融资第47-48页
        2.4.4 股权融资第48页
    2.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职能第48-49页
        2.5.1 融资职能第48页
        2.5.2 投资职能第48-49页
        2.5.3 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第49页
        2.5.4 资本运作职能第49页
    2.6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特点第49-51页
        2.6.1 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和控制第49-50页
        2.6.2 地方基础设施融资的主要载体第50页
        2.6.3 主要投向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第50页
        2.6.4 有限独立性第50-51页
    2.7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第51-55页
        2.7.1 搭建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第51页
        2.7.2 促进了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发展第51-52页
        2.7.3 推动了政府投资领域的市场建设和信用建设第52页
        2.7.4 抑制了地方政府其他变相负债融资渠道第52-53页
        2.7.5 夯实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第53-55页
    2.8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的相关理论第55-60页
        2.8.1 财政分权理论第55-56页
        2.8.2 财政联邦主义理论第56-57页
        2.8.3 委托代理理论第57-58页
        2.8.4 政府间竞争理论第58-60页
3 地方政府及融资平台债务分析第60-89页
    3.1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第60-67页
        3.1.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第60-61页
        3.1.2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第61-62页
        3.1.3 地方政府债务区域分布第62-63页
        3.1.4 地方政府举借债务主体第63-64页
        3.1.5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第64-66页
        3.1.6 地方债务的年度变化情况第66-67页
    3.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发达国家比较第67-72页
        3.2.1 国际通用的政府债务风险指标和控制标准第67-69页
        3.2.2 我国政府债务与发达国家比较分析第69-71页
        3.2.3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评价第71-72页
    3.3 地方债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第72-78页
        3.3.1 部分地方债务增长较快第72-74页
        3.3.2 部分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重第74-75页
        3.3.3 部分行业债务负担较重第75页
        3.3.4 地方政府违规融资情况第75-76页
        3.3.5 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财政收入第76-78页
    3.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现状第78-87页
        3.4.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总体情况第78页
        3.4.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关系第78-79页
        3.4.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区域分布情况第79-80页
        3.4.4 各省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负债情况第80-82页
        3.4.5 融资平台贷款资金来源情况第82-87页
    3.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违规情况第87-89页
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分析第89-113页
    4.1 法律合规风险第90-94页
        4.1.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法律规范不健全第90-91页
        4.1.2 地方政府为融资平台违规担保第91-92页
        4.1.3 地方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第92-93页
        4.1.4 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监管不到位第93-94页
    4.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存在的风险第94-99页
        4.2.1 政府角色错位,融资平台公司政企不分第94页
        4.2.2 融资平台设立不规范,出资不实第94-95页
        4.2.3 融资平台资金需求量大,融资结构不合理第95-99页
    4.3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存在的风险第99-102页
        4.3.1 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第99-100页
        4.3.2 地方政府信用风险第100页
        4.3.3 地方政府治理风险第100-101页
        4.3.4 土地财政风险第101-102页
    4.4 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第102-105页
        4.4.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第102-103页
        4.4.2 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第103页
        4.4.3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第103-104页
        4.4.4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风险第104-105页
    4.5 宏观经济及政策调整风险第105-109页
        4.5.1 宏观调控风险第105页
        4.5.2 通货膨胀风险第105-106页
        4.5.3 信贷挤出风险第106页
        4.5.4 政策变动风险第106-108页
        4.5.5 经济社会风险第108-109页
    4.6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传导第109-111页
        4.6.1 对地方企业的影响第109-110页
        4.6.2 对地方财政的影响第110页
        4.6.3 对金融系统的影响第110-111页
        4.6.4 对中央政府的影响第111页
    4.7 融资平台违约案例第111-113页
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评估及预警分析第113-144页
    5.1 融资平台风险评估模型的选取第113-118页
        5.1.1 KMV模型及推导流程第114-118页
        5.1.2 KMV模型优势与缺陷第118页
    5.2 融资平台风险评估第118-130页
        5.2.1 上市类融资平台风险评估第119-126页
        5.2.2 非上市类融资平台风险评估第126-130页
    5.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预警体系第130-144页
        5.3.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预警指标选取原则第130页
        5.3.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第130-132页
        5.3.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预警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第132-135页
        5.3.4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预警指标权重确定第135-136页
        5.3.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预警指标的风险区间第136-137页
        5.3.6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预警指标的评分方法第137-139页
        5.3.7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预警结果第139-144页
6 国外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分析第144-169页
    6.1 美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分析第144-149页
        6.1.1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模式第145-146页
        6.1.2 地方政府债务控制措施第146-148页
        6.1.3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化解第148-149页
        6.1.4 底特律市破产案例第149页
    6.2 欧洲地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分析第149-153页
        6.2.1 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第149页
        6.2.2 建立借款举债约束机制第149-151页
        6.2.3 强化上级政府的行政控制第151-152页
        6.2.4 采取先进的债务管理方法第152页
        6.2.5 强化金融市场约束第152-153页
        6.2.6 有效的危机处理方式第153页
    6.3 中东欧国家债务风险管理分析第153-155页
        6.3.1 控制举债总水平第153-154页
        6.3.2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监管第154页
        6.3.3 严控政府债务风险危机第154-155页
    6.4 日本债务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分析第155-160页
        6.4.1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分类第155-156页
        6.4.2 地方政府债务模式第156-157页
        6.4.3 地方债管理制度市场化改革第157-159页
        6.4.4 日本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措施第159-160页
        6.4.5 日本夕张市破产案例第160页
    6.5 新兴市场国家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分析第160-165页
        6.5.1 巴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分析第161-162页
        6.5.2 印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分析第162-165页
    6.6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经验和启示第165-169页
        6.6.1 允许地方政府合理适度举借债务第165-166页
        6.6.2 债务管理组织架构体系第166页
        6.6.3 完善金融市场发展第166-167页
        6.6.4 综合实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手段第167页
        6.6.5 加强政府和市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双重监管第167-169页
7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第169-190页
    7.1 研究结论第169-172页
        7.1.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总体可控,但存在局部和政策调整风险第169-170页
        7.1.2 要辩证看待融资平台债务问题第170-171页
        7.1.3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还将会持续一段时间第171-172页
    7.2 控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政策建议第172-189页
        7.2.1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第172-177页
        7.2.2 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控制第177-184页
        7.2.3 加强商业银行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第184-189页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89-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196页
附录第196-209页
致谢第209-21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210-211页

论文共2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构建研究
下一篇:通货膨胀、国际资本流动与宏观经济运行--理论、方法及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