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煤论文

阜新盆地中部煤层气地质特征研究

1 绪言第8-14页
    1.1 研究现状第8-11页
        1.1.1 世界煤层气开发历史与现状第8-9页
        1.1.2 中国煤层气开发历史与现状第9-10页
        1.1.3 研究区煤层气开发历史与现状第10-11页
    1.2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页
    1.4 技术路线及工作方法第12-14页
2 区域地质特征第14-24页
    2.1 自然概况第14-15页
        2.1.1 地理位置和交通第14页
        2.1.2 地势和气象第14-15页
    2.2 地层第15-17页
    2.3 构造第17-21页
        2.3.1 褶皱第18页
        2.3.2 断裂第18-20页
        2.3.3 构造演化史和含煤岩系沉积环境第20-21页
    2.4 岩浆活动第21-22页
        2.4.1 辉绿岩产状第21-22页
        2.4.2 辉绿岩体与变质关系第22页
    2.5 水文地质第22-24页
        2.5.1 含水层第22-23页
        2.5.2 隔水层第23-24页
3 气源岩特征第24-36页
    3.1 煤层和煤质第24-32页
        3.1 1 煤层第24-31页
            3.1.1.1 阜新组第24-27页
            3.1.1.2 沙海组第27-31页
        3.1.2 煤质第31-32页
            3.1.2.1 刘家~王营子区(阜新组)第31页
            3.1.2.2 东梁区(沙海组)第31-32页
            3.1.2.3 艾友区(沙海组)第32页
    3.2 煤化作用和煤层气的生成第32-35页
        3.2.1 生物成因气第33-34页
        3.2.2 热成因气第34-35页
    3.3 岩浆活动的二次生气潜力第35-36页
4 煤储层特征第36-50页
    4.1 物性特征第36-40页
        4.1.1 孔隙和裂隙第36-39页
            4.1.1.1 孔隙及孔隙性第36-37页
            4.1.1.2 裂隙及渗透性第37-39页
        4.1.2 储层压力第39-40页
    4.2 吸附性第40-43页
        4.2.1 等温吸附第40页
        4.2.2 等温吸附的数学模型第40-41页
        4.2.3 煤吸附能力的影响因素第41-43页
    4.3 含气性第43-50页
        4.3.1 含气量的构成及表达基准第43-44页
        4.3.2 含气量控制因素第44-45页
        4.3.3 含气量的测定第45-49页
            4.3.3.1 解吸测定法第45-47页
            4.3.3.2 间接法第47-49页
        4.4.4 煤层气组分第49-50页
5 煤层气的保存条件第50-61页
    5.1 盖层第50-51页
        5.1.1 盖层的封存机理第50-51页
        5.1.2 盖层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第51页
    5.2 水文地质条件第51-54页
        5.2.1 侵占作用第52页
        5.2.2 封闭作用第52-53页
        5.2.3 运移作用第53页
        5.2.4 封堵作用第53-54页
    5.3 构造条件第54-57页
        5.3.1 构造升降运动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第54-55页
        5.3.2 褶皱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第55-56页
        5.3.3 断裂对煤层气保存的影响第56-57页
    5.4 岩浆岩第57-61页
        5.4.1 成气作用第57-58页
        5.4.2 储运作用第58-59页
        5.4.3 圈闭作用第59-61页
6 开发选取评价及实际验证第61-63页
    6.1 王营~刘家区第61页
    6.2 东梁区第61页
    6.3 艾友区第61页
    6.4 商业化开采经验第61-63页
7 结论和建议第63-6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活动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DSP的图像采集系统研究与设计
下一篇:“动画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