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1.1.1 CT的产生 | 第11-12页 |
1.1.2 CT机的发展 | 第12-17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21页 |
1.2.1 锥束CT | 第17-18页 |
1.2.2 实验室锥束CT成像系统 | 第18-19页 |
1.2.3 实验室工作基础 | 第19-20页 |
1.2.4 伪影校正 | 第20-21页 |
1.3 本文内容结构 | 第21-22页 |
第2章 本文涉及到的理论知识 | 第22-40页 |
2.1 X射线 | 第22-27页 |
2.1.1 X射线源 | 第22-24页 |
2.1.2 X射线与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 第24-26页 |
2.1.3 X射线的衰减 | 第26-27页 |
2.2 图像重建 | 第27-37页 |
2.2.1 线积分和投影 | 第28页 |
2.2.2 傅里叶中心切片定理 | 第28-31页 |
2.2.3 滤波反投影 | 第31-35页 |
2.2.4 FDK重建算法 | 第35-37页 |
2.3 射束硬化理论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射束硬化校正 | 第40-63页 |
3.1 已有射束硬化校正方法 | 第40-45页 |
3.1.1 硬件滤波法 | 第40-41页 |
3.1.2 线性拟合法 | 第41-42页 |
3.1.3 双能法 | 第42-44页 |
3.1.4 其他射束硬化校正算法 | 第44-45页 |
3.1.5 小结 | 第45页 |
3.2 基于重建图像全角度前投影的杯状伪影校正方法 | 第45-52页 |
3.2.1 图像分割 | 第46页 |
3.2.2 全角度前投影 | 第46-47页 |
3.2.3 校正算子 | 第47-48页 |
3.2.4 确定未知系数 | 第48-49页 |
3.2.5 算法分析 | 第49-51页 |
3.2.6 校正结果 | 第51-52页 |
3.2.7 总结 | 第52页 |
3.3 基于能量补偿的条状硬化伪影校正 | 第52-62页 |
3.3.1 预处理 | 第54页 |
3.3.2 区域分割 | 第54页 |
3.3.3 前投影获得投影数据 | 第54-55页 |
3.3.4 校正模型 | 第55-56页 |
3.3.5 参数估计 | 第56-58页 |
3.3.6 算法分析 | 第58-60页 |
3.3.7 校正结果 | 第60-61页 |
3.3.8 总结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金属伪影校正 | 第63-74页 |
4.1 已有金属伪影校正方法 | 第63-64页 |
4.2 金属伪影校正算法 | 第64-67页 |
4.2.1 分割金属区域 | 第64-65页 |
4.2.2 金属投影边界 | 第65页 |
4.2.3 插值校正 | 第65-66页 |
4.2.4 图像重建和补偿 | 第66-67页 |
4.3 实验验证 | 第67-69页 |
4.3.1 模拟数据 | 第67-68页 |
4.3.2 实验室锥束CT系统 | 第68页 |
4.3.3 讨论 | 第68-69页 |
4.4 对比分析 | 第69-73页 |
4.4.1 用能量补偿法校正金属伪影 | 第69-70页 |
4.4.2 用线性插值法校正条状伪影 | 第70-72页 |
4.4.3 对比分析结论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4-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