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6-3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6-1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31页 |
1.2.1 三角洲研究历史 | 第19-20页 |
1.2.2 全新世三角洲初始发育 | 第20-23页 |
1.2.3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初始发育及演化 | 第23-26页 |
1.2.4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平面变化 | 第26-29页 |
1.2.5 中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 | 第29-31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31-3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1.4 技术路线及论文工作量 | 第32-34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1.4.2 论文工作量 | 第33-34页 |
2 区域概况 | 第34-42页 |
2.1 地质概况 | 第35-37页 |
2.2 水文与地貌 | 第37-40页 |
2.3 气候与植被 | 第40-42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42-49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42-4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3-49页 |
3.2.1 粒度分析 | 第43页 |
3.2.2 有孔虫分析 | 第43-44页 |
3.2.3 孢粉分析 | 第44-46页 |
3.2.4 年龄测试 | 第46-47页 |
3.2.5 冰川-水体均衡调整模型 | 第47-49页 |
4 结果和解释 | 第49-75页 |
4.1 地层年代和沉积速率 | 第49-54页 |
4.1.1 年龄框架 | 第49-52页 |
4.1.2 沉积速率 | 第52-54页 |
4.2 沉积单元和沉积相 | 第54-64页 |
4.2.1 PK01孔 | 第54-58页 |
4.2.2 HG01孔 | 第58-60页 |
4.2.3 XJ03孔 | 第60-64页 |
4.3 海平面模拟 | 第64-70页 |
4.3.1 模型原理和控制方程 | 第64-66页 |
4.3.2 参数选择及模拟结果 | 第66-70页 |
4.4 孢粉分析 | 第70-75页 |
4.4.1 孢粉带Ⅰ(8730-8520 cal yr BP,深度15.9-15.0 m) | 第71-72页 |
4.4.2 孢粉带Ⅱ(8520-7220 cal yr BP,深度15.0-5.38 m) | 第72-75页 |
5 讨论 | 第75-112页 |
5.1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顶部地区沉积特征 | 第75-83页 |
5.1.1 地层对比 | 第75-76页 |
5.1.2 沉积环境变化 | 第76-80页 |
5.1.3 最大海泛面 | 第80-83页 |
5.2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平面变化 | 第83-89页 |
5.3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初始发育时期气候变化 | 第89-102页 |
5.3.1 孢粉源及气候指标选择 | 第89-92页 |
5.3.2 气候变化及周期 | 第92-102页 |
5.4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初始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模式探讨 | 第102-112页 |
5.4.1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初始发育过程 | 第102-104页 |
5.4.2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初始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 | 第104-107页 |
5.4.3 全新世长江三角洲初始发育模式探讨 | 第107-11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6.1 结论 | 第112-114页 |
6.2 不足和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40页 |
附录 | 第140-143页 |
附录1: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40-142页 |
附录2: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