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3 课题研究的对象 | 第14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4-16页 |
1.3.1 课题所涉及的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1.3.2 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1.3.3 课题研究对象的基本现况 | 第16页 |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6-18页 |
1.4.1 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 第16-18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20页 |
2 陕南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34页 |
2.1 陕南地区背景介绍 | 第20-22页 |
2.1.1 陕南简介 | 第20-21页 |
2.1.2 陕南自然气候特征及社会历史背景 | 第21-22页 |
2.2 地理因素 | 第22-25页 |
2.2.1 地理位置影响分析 | 第22-23页 |
2.2.2 地形条件影响分析 | 第23-24页 |
2.2.3 地域文化要素 | 第24-25页 |
2.3 经济水平 | 第25-28页 |
2.3.1 土地利用的变化 | 第25-27页 |
2.3.2 整体经济水平 | 第27-28页 |
2.3.3 贫富差距 | 第28页 |
2.4 其他影响因素 | 第28-32页 |
2.4.1 农民自身因素 | 第28-29页 |
2.4.2 风水观念 | 第29-30页 |
2.4.3 政策与制度 | 第30-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社会转型背景下陕南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4-44页 |
3.1 产业结构的转变 | 第34-37页 |
3.1.1 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 | 第34-35页 |
3.1.2 工业和旅游业对农村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 人口构成的转变 | 第37-39页 |
3.2.1 人口转变方式 | 第37-38页 |
3.2.2 农村人口数的变化 | 第38页 |
3.2.3 人口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 | 第38-39页 |
3.3 文化建设 | 第39-40页 |
3.3.1 农民素质 | 第39页 |
3.3.2 文化事业 | 第39-40页 |
3.3.3 文化生活 | 第40页 |
3.4 社会保障 | 第40-41页 |
3.4.1 人口老龄化问题 | 第40-41页 |
3.4.2 “空心村”问题 | 第41页 |
3.4.3 农民的迁移与安置 | 第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4页 |
4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陕南新农村规划的原则与设计思路 | 第44-62页 |
4.1 规划目标与原则 | 第44-47页 |
4.1.1 规划目标和意义 | 第44-45页 |
4.1.2 规划的原则 | 第45-46页 |
4.1.3 整体设计思路 | 第46-47页 |
4.2 居住设计 | 第47-52页 |
4.2.1 单体住宅设计思路 | 第47-49页 |
4.2.2 住宅区规划布局设计思路 | 第49-52页 |
4.3 公共设施 | 第52-58页 |
4.3.1 公共基础设施 | 第52-55页 |
4.3.2 公共服务设施 | 第55-57页 |
4.3.3 交通设施规划 | 第57-58页 |
4.4 环境景观 | 第58-60页 |
4.4.1 新农村景观设计要素 | 第58-59页 |
4.4.2 新农村景观设计手法 | 第59-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陕南地区新农村规划实例研究 | 第62-80页 |
5.1 汉中市留坝县周边新农村建设现状评价 | 第62-67页 |
5.1.1 整体概况 | 第62-63页 |
5.1.2 规划建设特点 | 第63-65页 |
5.1.3 优缺点分析和对策研究 | 第65-67页 |
5.2 商洛市太吉河镇江西沟村灾后重建规划案例 | 第67-71页 |
5.2.1 总体构思 | 第67-68页 |
5.2.2 住房安全 | 第68-70页 |
5.2.3 基础设施建设 | 第70-71页 |
5.3 安康市汉阴县月河工业园区安置新农村概念性规划 | 第71-78页 |
5.3.1 规划背景和现状 | 第71-72页 |
5.3.2 规划构思 | 第72-74页 |
5.3.3 方案设计 | 第74-7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结论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图录 | 第88-90页 |
表录 | 第90-9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