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器宜人之道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2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1-15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二、 目前相关学科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5-17页 |
一、 基本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一、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17-18页 |
二、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页 |
三、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阐释 | 第19-22页 |
一、 “宜人” | 第19-20页 |
二、 “道”与“器” | 第20-21页 |
三、 “产品” | 第21-22页 |
第一章 中国传统中的造器宜人 | 第22-44页 |
第一节 中国传统造器宜人溯源 | 第22-24页 |
一、 造器宜人之道的由来 | 第22-23页 |
二、 造器宜人之道的发展 | 第23-24页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器物中的宜人因素 | 第24-36页 |
一、 功能之宜 | 第24-28页 |
二、 尺度之宜 | 第28-33页 |
三、 审美之宜 | 第33-36页 |
第三节 中国传统造器思想中的宜人观 | 第36-42页 |
一、 物以任用为要——合目的性 | 第36-40页 |
二、 文质兼备——完美协调 | 第40-41页 |
三、 自然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二章 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宜人内涵 | 第44-85页 |
第一节 为普通人考虑之“宜” | 第44-67页 |
一、 以人机工学为主的生理之宜 | 第45-53页 |
二、 以现代心理学为基础的审美之宜 | 第53-67页 |
第二节 为弱势人群考虑之“宜” | 第67-77页 |
一、 残障人士 | 第67-71页 |
二、 老年人 | 第71-72页 |
三、 妇女与儿童 | 第72-77页 |
第三节 从社会需求角度考虑之“宜” | 第77-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5页 |
第三章 现代及未来产品设计中的宜人趋向 | 第85-117页 |
第一节 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宜人趋向 | 第85-108页 |
一、 智能化 | 第85-87页 |
二、 产品多元化 | 第87-102页 |
三、 追求健康、安全与环保 | 第102-108页 |
第二节 未来产品设计中的宜人趋向 | 第108-115页 |
一、 全适化 | 第108-111页 |
二、 更加注重地方特色 | 第111-113页 |
三、 更多地关注人们的情感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7页 |
第四章 古今造器宜人的评价与分析 | 第117-139页 |
第一节 功能性——合目的与合适 | 第117-125页 |
一、 合目的性 | 第117-122页 |
二、 现代产品的适合性 | 第122-125页 |
第二节 安全性——被动接受与理性征服 | 第125-129页 |
第三节 审美性——传统与新生 | 第129-135页 |
一、 传统美具有相对稳定的样式 | 第129-130页 |
二、 现代美的承传与超越 | 第130-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9页 |
第五章 造器宜人之规律探析 | 第139-164页 |
第一节 掌握设计的程序规律 | 第139-148页 |
第二节 客观价值的遵循 | 第148-155页 |
一、 功能之满足 | 第149-150页 |
二、 人体工学之考虑 | 第150-155页 |
第三节 以使用者为中心 | 第155-163页 |
一、注意观察 | 第155-161页 |
二、 让设计对象参与到设计中来 | 第161-163页 |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结语 | 第164-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178-179页 |
附录一 中国古代有关器物“宜人”的设计理论简表 | 第179-198页 |
附录二 主要塑胶材料的特征及用途简表 | 第198-200页 |
附录三 现代先进技术、环保材料简表 | 第200-201页 |
附录四 宏观层面的人与产品协调的安全原则简表 | 第201-202页 |
后记 | 第202-2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