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8-19页 |
1.1 小麦锈病的概要 | 第8-9页 |
1.1.1 小麦锈病的发生、分布 | 第8-9页 |
1.1.2 小麦锈病的症状 | 第9页 |
1.2 小麦锈菌的转主寄生现象 | 第9-10页 |
1.3 小麦锈菌的生理分化现象研究 | 第10-14页 |
1.3.1 小麦条锈菌生理分化现象研究 | 第11页 |
1.3.2 小麦秆锈菌生理分化现象研究 | 第11-12页 |
1.3.3 小麦叶锈菌生理分化现象研究 | 第12-14页 |
1.4 小麦锈菌的毒性分析 | 第14-17页 |
1.4.1 小麦条锈菌的毒性分析 | 第14-15页 |
1.4.2 小麦秆锈菌的毒性分析 | 第15-16页 |
1.4.3 小麦叶锈菌的毒性分析 | 第16-17页 |
1.5 小麦麦区的划分 | 第17页 |
1.6 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的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2页 |
2.1 材料 | 第19-20页 |
2.1.1 供试的小麦品种 | 第19页 |
2.1.2 供试的小麦叶锈菌标样采集地点和数量 | 第19页 |
2.1.3 供试药品和仪器 | 第19页 |
2.1.4 其他供试工具 | 第19-20页 |
2.2 方法 | 第20-22页 |
2.2.1 小麦叶锈菌标样的采集和收集 | 第20页 |
2.2.2 小麦叶锈菌标样的繁殖 | 第20页 |
2.2.3 小麦叶锈菌单孢子堆菌株的获得和扩繁 | 第20-21页 |
2.2.4 小麦叶锈菌的保存 | 第21页 |
2.2.5 小麦叶锈菌致病性鉴定 | 第21页 |
2.2.6 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鉴定和毒性分析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6页 |
3.1 小麦叶锈菌单孢子堆菌株及鉴定 | 第22页 |
3.2 2012 年我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及出现的频率 | 第22-28页 |
3.2.1 全国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及出现的频率 | 第22-25页 |
3.2.2 不同省份小麦叶锈菌优势生理小种分布及出现频率 | 第25-26页 |
3.2.3 不同麦区的小麦叶锈菌致病类型及出现频率 | 第26-28页 |
3.3 2012 年我国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分析 | 第28-36页 |
3.3.1 我国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分析 | 第28-33页 |
3.3.2 不同麦区小麦叶锈菌群体毒性基因分析 | 第33-36页 |
4. 讨论 | 第36-40页 |
4.1 小麦叶锈菌标样的采集 | 第36页 |
4.2 小麦叶锈菌鉴定用的鉴别寄主 | 第36-37页 |
4.3 小麦叶锈菌毒性基因频率的变化动态 | 第37-39页 |
4.4 小麦叶锈菌优势生理小种的变化动态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8页 |
附录 | 第48-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