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符号说明 | 第6-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抑制素的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1.1.1 抑制素的来源 | 第9页 |
1.1.2 抑制素的分子结构 | 第9-10页 |
1.1.3 抑制素的生理作用 | 第10页 |
1.1.4 抑制素在动物繁殖上的应用 | 第10-12页 |
1.2 RNA 干扰的发展史 | 第12-15页 |
1.2.1 RNAi 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特点 | 第12-13页 |
1.2.2 siRNA 的制备方法 | 第13-14页 |
1.2.3 shRNA 的设计原则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6-20页 |
2.1.1 载体与菌株 | 第16-17页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2.1.4 主要溶液配制 | 第18-19页 |
2.1.5 主要分子生物学分析工具 | 第19-20页 |
2.2 方法 | 第20-31页 |
2.2.1 INHA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0页 |
2.2.2 shRNA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0-24页 |
2.2.3 质粒的无内毒素大量提取和浓度测定 | 第24-25页 |
2.2.4 绵羊颗粒细胞的培养及重组质粒的转染 | 第25-26页 |
2.2.5 通过 qPCR 方法检测干扰载体对靶基因的干扰效果 | 第26-29页 |
2.2.6 Western-blot 检测干扰基因的蛋白表达量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9页 |
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1-34页 |
3.1.1 绵羊 INHA 系统进化树 | 第31页 |
3.1.2 绵羊 INHA 蛋白的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31页 |
3.1.3 绵羊 INHA 蛋白的一级结构 | 第31页 |
3.1.4 绵羊 INHA 蛋白的二级结构 | 第31-32页 |
3.1.5 绵羊 INHA 蛋白的信号肽 | 第32页 |
3.1.6 绵羊 INHA 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32-33页 |
3.1.7 绵羊 INHA 蛋白的跨膜结构分析 | 第33-34页 |
3.1.8 绵羊 INHA 蛋白三级结构 | 第34页 |
3.2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34-35页 |
3.2.1 靶向INHA基因单启动子shRNA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34-35页 |
3.2.2 靶向 INHA 基因双启动子 shRNA 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结果 | 第35页 |
3.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检测细胞内目的基因 mRNA 表达量 | 第35-37页 |
3.3.1 管家基因 GAPDH 和目的基因 INHA 扩增曲线和熔解曲线 | 第35-36页 |
3.3.2 内参定量结果 | 第36页 |
3.3.3 目的基因定量结果 | 第36-37页 |
3.4 Western-blot 检测蛋白表达量 | 第37-39页 |
4 讨论 | 第39-42页 |
4.1 RNA 干扰及 U6/H1 双启动子表达载体的体外构建 | 第39-41页 |
4.1.1 关于 RNAi 与 siRNA 靶位点的选择 | 第39页 |
4.1.2 制备 siRNA 方法的选用 | 第39页 |
4.1.3 双启动子 shRNA 表达载体的构建思路 | 第39-40页 |
4.1.4 转染方法的选择和影响转染实验的因素 | 第40-41页 |
4.2 双启动子 shRNA 表达载体的研究展望 | 第41-42页 |
5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作者简历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