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深松播种条件下土壤水热变化对夏玉米根系的影响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7-9页
1 引言第9-12页
    1.1 立题背景第9页
    1.2 研究进展第9-11页
        1.2.1 土壤水热状况对作物根系的影响第9-10页
        1.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第10页
        1.2.3 不同耕作方式对根系生长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第10页
        1.2.4 石蜡切片技术优化及应用的研究进展第10-11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2-16页
    2.1 试验材料第12页
        2.1.1 供试地块第12页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第12页
    2.2 试验方法第12-15页
        2.2.1 试验设计第12-13页
        2.2.2 测定时期第13页
        2.2.3 土壤水分的测定第13页
        2.2.4 农田耗水量的计算第13页
        2.2.5 土壤温度的测定第13页
        2.2.6 土壤容重的测定第13页
        2.2.7 土壤紧实度的测定第13页
        2.2.8 玉米根系表观形态的测定第13-14页
        2.2.9 考种与测产第14页
        2.2.10 水分利用效率的计算第14页
        2.2.11 玉米根系石蜡切片制作第14-15页
            2.2.11.1 取材与固定第14页
            2.2.11.2 脱水时间的优化第14页
            2.2.11.3 透明第14页
            2.2.11.4 浸蜡第14-15页
            2.2.11.5 包埋第15页
            2.2.11.6 修块切片第15页
            2.2.11.7 粘片第15页
            2.2.11.8 脱蜡与染色第15页
            2.2.11.9 脱水、透明和封片第15页
    2.3 数据统计分析第15-1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6-33页
    3.1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第16-17页
        3.1.1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容重的影响第16-17页
        3.1.2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紧实度的影响第17页
    3.2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农田水分状况的影响第17-21页
        3.2.1 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含水量动态第17-19页
        3.2.2 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耗水特征第19-21页
    3.3 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第21-23页
    3.4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的影响第23-31页
        3.4.1 玉米根系石蜡切片方法的优化第23-25页
            3.4.1.1 不同脱水时间对玉米根系切片质量的影响第23-24页
            3.4.1.2 不同脱蜡时间对玉米根系切片质量的影响第24-25页
        3.4.2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中柱结构的影响第25-26页
        3.4.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导管的影响第26-27页
        3.4.4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皮层的影响第27-28页
        3.4.5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表面积的影响第28页
        3.4.6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长度的影响第28-29页
        3.4.7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长密度的影响第29-30页
        3.4.8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根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第30-31页
    3.5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构成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第31-33页
4 讨论第33-38页
    4.1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第33页
    4.2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第33-34页
    4.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农田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第34页
    4.4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水热耦合状况的影响第34-35页
    4.5 土壤水热状况对玉米根系的影响第35-37页
        4.5.1 玉米根系石蜡切片制作方法优化第35-36页
        4.5.2 土壤水热状况对玉米微观形态的影响第36页
        4.5.3 土壤水热状况对玉米表观形态的影响第36-37页
    4.6 水热耦合作用对玉米产量构成的影响第37-38页
5 结论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42页
附件第42-43页
作者简历第43-44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播后镇压和冬前灌溉对小麦抗寒性和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RNA干扰对绵羊抑制素α亚基基因(INHA)表达的抑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