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4-7页 |
CONTENTS | 第7-10页 |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0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 文章结构 | 第18页 |
1.4 主要观点和不足 | 第18-20页 |
第2章 农业补贴的基本理论分析 | 第20-25页 |
2.1 农业补贴政策的概念与分类 | 第20-22页 |
2.1.1 农业补贴政策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农业补贴政策分类 | 第20-22页 |
2.2 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原因 | 第22-25页 |
2.2.1 农业的弱质性和部分公共物品属性 | 第22页 |
2.2.2 农业补贴是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的必要手段 | 第22页 |
2.2.3 农业补贴是农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补偿手段 | 第22页 |
2.2.4 中国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的特殊性 | 第22-25页 |
第3章 中国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 第25-36页 |
3.1 综合性收入补贴政策 | 第25-26页 |
3.1.1 粮食直补政策 | 第26页 |
3.1.2 综合直补政策 | 第26页 |
3.2 专项生产补贴政策 | 第26-31页 |
3.2.1 良种补贴政策 | 第27-30页 |
3.2.2 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 第30-31页 |
3.2.3 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补贴政策 | 第31页 |
3.3 专项销售补贴政策 | 第31-33页 |
3.3.1 最低收购价补贴政策 | 第31-32页 |
3.3.2 临时收储补贴政策 | 第32页 |
3.3.3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 第32页 |
3.3.4 目标价格保险补贴政策 | 第32-33页 |
3.4 灾害事故补贴政策 | 第33-36页 |
第4章 农业补贴政策的执行现状、成效与问题:以L县为例 | 第36-58页 |
4.1 L县农业补贴的规模 | 第36-41页 |
4.1.1 L县农业补贴的总规模 | 第36-37页 |
4.1.2 L县农业补贴的变化趋势 | 第37-40页 |
4.1.3 L县农业补贴与财政收支对比关系 | 第40-41页 |
4.2 L县农业补贴的结构 | 第41-49页 |
4.2.1 L县农业补贴的总体结构 | 第41-42页 |
4.2.2 L县综合性收入补贴的结构 | 第42-45页 |
4.2.3 L县专项生产补贴的结构 | 第45-49页 |
4.3 L县农业补贴的执行效果 | 第49-52页 |
4.3.1 保障了粮食安全 | 第49-50页 |
4.3.2 调整了粮食种植结构、提高了粮食作物品质 | 第50页 |
4.3.3 推动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 | 第50-51页 |
4.3.4 提升了机械化水平 | 第51页 |
4.3.5 提高了农民收入 | 第51-52页 |
4.4 L县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 第52-58页 |
4.4.1 缺乏完善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 | 第52-53页 |
4.4.2 农业补贴方式单一且协同性较差,不能发挥政策合力 | 第53-54页 |
4.4.3 农业补贴规模小,农业补贴行政成本高 | 第54-57页 |
4.4.4 缺乏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的配套措施 | 第57-58页 |
第5章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优化措施 | 第58-64页 |
5.1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目标定位 | 第58页 |
5.2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总体思路 | 第58-59页 |
5.3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优化措施 | 第59-64页 |
5.3.1 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 | 第59页 |
5.3.2 采用灵活多样,协同配合的农业补贴政策 | 第59-61页 |
5.3.3 不断提高农业补贴规模,降低农业补贴成本,充分发挥农业补贴政策效益 | 第61-62页 |
5.3.4 加强农业补贴政策与其它“三农”政策的协同配合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