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第二节 选题目的、内容 | 第12页 |
第三节 难点及价值意义 | 第12页 |
第四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五节 分析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17-27页 |
第一节 生产性服务业概述 | 第17-22页 |
一、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 | 第18-20页 |
三、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 第20-21页 |
四、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钻石理论 | 第22-27页 |
一、 政府对生产要素的影响 | 第24-25页 |
二、 政府对需求条件的影响 | 第25页 |
三、 政府对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影响 | 第25-26页 |
四、 政府对企业组织、同业竞争方面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无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 | 第27-34页 |
第一节 无锡产业发展概述 | 第27-29页 |
一、 三次产业变迁 | 第27页 |
二、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 第27-28页 |
三、 服务经济迅速壮大 | 第28页 |
四、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无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概述 | 第29-34页 |
一、 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规模不断壮大 | 第30-31页 |
二、 生产性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地位快速上升 | 第31页 |
三、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 第31-32页 |
四、 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逐年增加 | 第32页 |
五、 生产性服务业中新型业态不断涌现 | 第32-33页 |
六、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功能凸显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无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SWOT 分析 | 第34-48页 |
第一节 无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优势 | 第34-42页 |
一、 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 | 第34-36页 |
二、 相关/辅助产业方面的优势 | 第36-38页 |
三、 需求条件方面的优势 | 第38-42页 |
四、 企业组织形式及同业竞争方面的优势 | 第42页 |
第二节 无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劣势及威胁 | 第42-47页 |
一、 生产要素方面的不利因素 | 第42-43页 |
二、 需求条件方面的不利因素 | 第43页 |
三、 相关/辅助行业方面的不利因素 | 第43-44页 |
四、 企业组织形式及同业竞争方面的不利因素 | 第44-46页 |
五、 产业集聚方面的不利因素 | 第46页 |
六、 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互动和融合不够 | 第46-47页 |
第三节 无锡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机遇 | 第47-48页 |
一、 长三角区域规划的实施效应 | 第47页 |
二、 上海自贸区建立的效应 | 第47页 |
三、 相关政府的政策支撑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促进无锡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 | 第48-56页 |
第一节 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48-49页 |
一、 转变政府管理经济方式 | 第48页 |
二、 制定落实政策举措 | 第48-49页 |
第二节 提升生产要素水平 | 第49-51页 |
一、 积极开展区域合作 | 第49-50页 |
二、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 | 第50-51页 |
三、 优化城市宜居环境 | 第51页 |
第三节 巩固和提升需求环境 | 第51-52页 |
一、 完善政府采购 | 第51-52页 |
二、 建立良好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 第52页 |
三、 创新消费方式 | 第52页 |
第四节 坚持发展先进制造业 | 第52-53页 |
一、 推进主辅分离 | 第53页 |
二、 加强科技交流 | 第53页 |
第五节 优化企业组织形式和市场竞争环境 | 第53-54页 |
一、 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 | 第53页 |
二、 引导民营资本投向生产性服务业 | 第53-54页 |
三、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 第54页 |
第六节 促进产业集聚 | 第54-56页 |
一、 科学合理布局 | 第55页 |
二、 实现集聚区特色化发展 | 第55页 |
三、 完善集聚区内及周边配套设施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