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14页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3-14页 |
第一章 P2P 借贷模式概述 | 第14-23页 |
第一节 P2P 借贷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14-16页 |
一、 P2P 借贷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 P2P 借贷的特点 | 第15-16页 |
第二节 P2P 借贷的模式 | 第16-21页 |
一、 国外 P2P 借贷的模式 | 第16-18页 |
二、 国内 P2P 借贷的模式 | 第18-21页 |
第三节 P2P 借贷的风险 | 第21-23页 |
一、 信用风险 | 第21页 |
二、 非法集资的风险 | 第21-22页 |
三、 流动性及证券化风险 | 第22页 |
四、 财务披露风险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我国 P2P 借贷现有的监管措施及存在的缺陷 | 第23-31页 |
第一节 我国 P2P 网络借贷现有的监管措施 | 第23-27页 |
一、 以 P2P 借贷平台的自行监管为主 | 第23-25页 |
二、 行业联合自律监管 | 第25-26页 |
三、 国家监管部门逐渐重视并介入监管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我国 P2P 网络借贷现有监管中存在的缺陷 | 第27-31页 |
一、 缺乏对 P2P 网络借贷行业的明确定性 | 第27-28页 |
二、 缺乏相关法律法规 | 第28页 |
三、 行业缺乏透明性与自律性 | 第28-30页 |
四、 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国外 P2P 网络借贷的监管措施借鉴 | 第31-41页 |
第一节 美国对 P2P 网络借贷的监管 | 第31-34页 |
一、 对借款人的保护 | 第31-32页 |
二、 联邦和州的法律与监管 | 第32-34页 |
第二节 英国对 P2P 网络借贷的监管 | 第34-37页 |
一、 P2P 网络借贷机构自身监管 | 第34页 |
二、 行业协会的监管 | 第34-35页 |
三、 相关政府机构的监管 | 第35-36页 |
四、 监管设置 | 第36-37页 |
第三节 发达国家对 P2P 网络借贷监管的特点 | 第37-41页 |
一、 重视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 第37-38页 |
二、 全面的信息披露 | 第38-39页 |
三、 平台的集约化发展 | 第39-40页 |
四、 健全的信用评级体系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我国 P2P 网络借贷的监管建议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明确主体资格,确认监管部门 | 第41-42页 |
一、 确认 P2P 网络借贷服务机构属于准金融机构 | 第41-42页 |
二、 将 P2P 网络借贷业务纳入银监会监管的范围 | 第42页 |
第二节 完善 P2P 网络借贷的制度体系 | 第42-46页 |
一、 完善立法 | 第43-44页 |
二、 建立其他机制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加强 P2P 网络借贷平台的自律监管 | 第46-47页 |
一、 提高 P2P 网络借贷企业的自律监管意识 | 第46页 |
二、 政府应当给予 P2P 自律监管机构以适当的支持 | 第46-47页 |
三、 P2P 自律监管平台应完善行业内制度 | 第47页 |
第四节 建立信用评级体系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