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感应性与植物运动论文--协迫生理学论文

角果木抗氧化酶在耐盐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前言第10-20页
    1.1 红树植物简介第10-12页
        1.1.1 红树植物的分类第10-11页
        1.1.2 红树植物的耐盐机制第11-12页
    1.2 植物的耐盐机制第12-15页
    1.3 抗氧化酶类第15-18页
        1.3.1 超氧化物歧化酶第15-17页
        1.3.2 过氧化氢酶第17-18页
        1.3.3 过氧化物酶第18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第18-20页
2 盐胁迫对角果木根系抗氧化酶类的影响第20-28页
    2.1 实验材料第20页
    2.2 实验方法第20-25页
        2.2.1 不同盐浓度的盐胁迫下角果木根系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第20-21页
        2.2.2 不同盐浓度的盐胁迫下角果木根系SOD活性的测定第21-23页
        2.2.3 不同盐浓度的盐胁迫下角果木根系POD活性的测定第23-24页
        2.2.4 不同盐浓度的盐胁迫下角果木根系CAT活性的测定第24-2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5-28页
        2.3.1 不同盐浓度的盐胁迫对角果木根系蛋白质总量的影响第25页
        2.3.2 不同盐浓度的盐胁迫对角果木根部SOD活性的影响第25-26页
        2.3.3 不同盐浓度的盐胁迫对角果木根部POD活性的影响第26-27页
        2.3.4 不同盐浓度的盐胁迫对角果木根部CAT活性的影响第27-28页
3 角果木Mn-SOD和Cu/Zn-SOD基因的克隆第28-35页
    3.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8-29页
        3.1.1 实验材料第28页
        3.1.2 实验仪器及试剂第28-29页
    3.2 实验方法第29-31页
        3.2.1 根据数据表达谱分析筛选得到Mn-SOD和Cu/Zn-SOD基因第29页
        3.2.2 引物合成第29页
        3.2.3 RNA的提取及cDNA的合成第29-30页
        3.2.4 目的基因的分离第30页
        3.2.5 目的片段的回收、连接第30页
        3.2.6 转化大肠杆菌DH5α及抗性筛选第30页
        3.2.7 重组质粒的提取及测序第30-31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1-35页
        3.3.1 筛选得到Mn-SOD和Cu/Zn-SOD基因第31-33页
        3.3.2 红树总RNA提取结果第33-34页
        3.3.3 目的片段的分离第34-35页
4 Mn-SOD和Cu/Zn-SOD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盐胁迫分析第35-54页
    4.1 实验材料第35页
    4.2 实验药品第35-36页
    4.3 实验方法第36-41页
        4.3.1 目的片段及真核酵母表达载体pYES2进行双酶切第36页
        4.3.2 双酶切产物的连接第36页
        4.3.3 连接产物在感受态DH5α中的遗传转化第36页
        4.3.4 提取重组质粒及其检测第36-37页
        4.3.5 重组质粒在酵母菌INVSc Ⅰ中的遗传转化第37-38页
        4.3.6 INVSc Ⅰ(pYES2-Mn SOD)和INVSc Ⅰ(pYES2-Cu/Zn SOD)的PCR检测第38页
        4.3.7 INVSc Ⅰ(pYES2-Mn SOD)和INVSc Ⅰ(pYES2-Cu/Zn SOD)的蛋白表达检测第38-39页
        4.3.8 盐胁迫对INVSc Ⅰ(pYES2-Mn SOD)中SOD的影响第39-40页
        4.3.9 盐胁迫对INVSc Ⅰ(pYES2-Cu/Zn SOD)中SOD的影响第40页
        4.3.10 INVSc Ⅰ(pYES2-Mn SOD)和INVSc Ⅰ(pYES2-Cu/Zn SOD)的饱和盐溶液处理第40页
        4.3.11 INVSc Ⅰ(pYES2-Mn SOD)和INVSc Ⅰ(pYES2-Cu/Zn SOD)不同浓度盐溶液处理第40-41页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1-54页
        4.4.1 重组质粒的提取第41-42页
        4.4.2 重组质粒的PCR检测第42-43页
        4.4.3 重组质粒的双酶切检测第43-44页
        4.4.4 筛选得到重组质粒转化酵母菌INVSc Ⅰ后所用的培养基第44页
        4.4.5 重组质粒酵母菌INVSc Ⅰ遗传转化后的PCR鉴定第44-45页
        4.4.6 INVSc Ⅰ(pYES2-Mn SOD)的蛋白表达第45-46页
        4.4.7 INVSc Ⅰ(pYES2-Cu/Zn SOD)的蛋白表达第46-47页
        4.4.8 盐胁迫对INVSc Ⅰ(pYES2-Mn SOD)中SOD的影响第47页
        4.4.9 盐胁迫对INVSc Ⅰ(pYES2-Cu/Zn SOD)中SOD的影响第47-48页
        4.4.10 INVSc Ⅰ(pYES2-Mn SOD)用饱和盐溶液处理结果第48-49页
        4.4.11 INVSc Ⅰ(pYES2-Cu/ZnSOD)用饱和盐溶液处理结果第49-51页
        4.4.12 INVSc Ⅰ(pYES2-Mn SOD)用不同溶液盐溶液处理第51-52页
        4.4.13 INVSc Ⅰ(pYES2-Cu/Zn SOD)用不同溶液盐溶液处理第52-54页
5 讨论第54-57页
6 结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附录第63-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填海造地中海域使用权与土地使用权衔接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不同养分土壤条件下初选橡胶树优株的生长及对土壤养分利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