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33页 |
1.1 前言 | 第8-9页 |
1.2 亲和色谱简介 | 第9-10页 |
1.3 亲和色谱吸附剂常用基质 | 第10页 |
1.4 亲和配基的发展 | 第10-12页 |
1.5 噬菌体展示技术 | 第12-31页 |
1.5.1 丝状噬菌体的形态结构 | 第13-15页 |
1.5.2 丝状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 第15-16页 |
1.5.3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表达系统 | 第16-20页 |
1.5.4 噬菌体随机展示库的构建 | 第20页 |
1.5.5 噬菌体随机展示库的筛选方法 | 第20-25页 |
1.5.6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特点 | 第25-26页 |
1.5.7 噬菌体展示库技术的应用 | 第26-31页 |
1.5.8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局限 | 第31页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噬菌体展示肽库筛选方法的建立 | 第33-51页 |
2.1 前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4-36页 |
2.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34-35页 |
2.2.2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的配制 | 第35-3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2.3.1 宿主ER2738菌株的保藏与活化 | 第36-37页 |
2.3.2 宿主ER2738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7页 |
2.3.3 宿主菌株对数生长期A600与其活菌含量关系曲线的绘制 | 第37页 |
2.3.4 噬菌体滴度测定 | 第37页 |
2.3.5 噬菌体的扩增 | 第37-38页 |
2.3.6 甘氨酸缓冲液反复洗脱对噬菌体活性影响的测定 | 第38页 |
2.3.7 交替洗脱法筛选七肽文库 | 第38-39页 |
2.3.8 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 | 第39-40页 |
2.3.9 噬菌体亲合率的检测 | 第4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2.4.1 宿主ER2738菌株的生长曲线 | 第40-41页 |
2.4.2 宿主菌株对数生长期A600与其活菌含量关系曲线 | 第41页 |
2.4.3 M13丝状噬菌体的扩增条件 | 第41-42页 |
2.4.4 反复酸洗对噬菌体感染能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5 交替洗脱法筛选七肽文库的结果 | 第43-46页 |
2.4.6 交替洗脱法与其它方法筛选结果的比较 | 第46-48页 |
2.4.7 各轮噬菌体的亲和率比较 | 第48-49页 |
2.5 小结 | 第49-51页 |
第三章 从七肽噬菌体库中筛选几种蛋白质的亲和配基 | 第51-70页 |
3.1 前言 | 第51页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1-53页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1-52页 |
3.2.2 主要溶液 | 第52-5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3-54页 |
3.3.1 噬菌体滴度测定 | 第53页 |
3.3.2 噬菌体的扩增 | 第53页 |
3.3.3 交替洗脱法筛选七肽文库 | 第53页 |
3.3.4 单克隆噬菌体的制备 | 第53-54页 |
3.3.5 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 | 第54页 |
3.3.6 噬菌体DNA的提取 | 第54页 |
3.3.7 琼脂糖凝胶电泳原理及检测方法 | 第5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4-68页 |
3.4.1 不同目标蛋白对七肽文库的筛选结果 | 第54-58页 |
3.4.2 亲和性噬菌体DNA的提取及测序结果 | 第58-64页 |
3.4.3 噬菌体展示肽与三种目标蛋白质亲和吸附机制的探讨 | 第64-68页 |
3.5 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胰岛素在肽配基亲和柱上吸附机制的研究 | 第70-84页 |
4.1 前言 | 第70-71页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71-73页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71-72页 |
4.2.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72-73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4.3.1 肽配基的合成 | 第73页 |
4.3.2 肽配基的固定和亲和柱的制备 | 第73页 |
4.3.3 溶液中肽含量的检测 | 第73-74页 |
4.3.4 亲和色谱操作条件 | 第74页 |
4.3.5 亲和柱的再生 | 第74页 |
4.3.6 亲和柱的保存 | 第7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4-83页 |
4.4.1 肽配基的固定效果 | 第74-75页 |
4.4.2 亲和柱对不同蛋白质的亲和吸附能力 | 第75-77页 |
4.4.3 胰岛素与肽配基之间亲和机制的研究 | 第77-83页 |
4.5 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应用肽配基亲和柱纯化胰岛素 | 第84-99页 |
5.1 前言 | 第84-85页 |
5.2 实验方法与设备 | 第85-87页 |
5.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85-86页 |
5.2.2 主要溶液 | 第86-87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87-90页 |
5.3.1 穿透实验 | 第87页 |
5.3.2 猪胰岛素提取 | 第87-88页 |
5.3.3 蛋白含量测定 | 第88页 |
5.3.4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 第88-90页 |
5.3.5 猪胰岛素的分离纯化操作步骤 | 第90页 |
5.3.6 胰岛素含量的检测 | 第90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90-97页 |
5.4.1 流速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 第90-91页 |
5.4.2 动态等温吸附线的绘制 | 第91-92页 |
5.4.3 混和蛋白样品的分离 | 第92-94页 |
5.4.4 猪胰岛素的纯化 | 第94-97页 |
5.5 小结 | 第97-99页 |
第六章 应用肽配基亲和柱纯化溶菌酶 | 第99-105页 |
6.1 前言 | 第99页 |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99-101页 |
6.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99-100页 |
6.2.2 主要溶液 | 第100-101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101-102页 |
6.3.1 卵清蛋白溶液的制备 | 第101页 |
6.3.2 蛋白含量测定 | 第101页 |
6.3.3 溶菌酶活性测定 | 第101页 |
6.3.4 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101页 |
6.3.5 溶菌酶的分离纯化操作步骤 | 第101-102页 |
6.4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4页 |
6.4.1 溶菌酶的纯化 | 第102-104页 |
6.5 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05-106页 |
7.2 建议与展望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8-119页 |
致 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