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山西省采煤沉陷区概况 | 第12-24页 |
2.1 山西省概况 | 第12-14页 |
2.2 采煤沉陷区概况 | 第14-19页 |
2.2.1 采煤沉陷区特征 | 第14-15页 |
2.2.2 采煤沉陷区分布 | 第15-16页 |
2.2.3 采煤沉陷区对环境的影响 | 第16-17页 |
2.2.4 采煤沉陷区对当地居民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 第17-19页 |
2.3 山西省采煤沉陷区生态补偿相关政策 | 第19-20页 |
2.4 山西省采煤沉陷区主客体分析 | 第20-22页 |
2.5 实施山西省采煤沉陷区生态补偿的优劣势 | 第22-24页 |
2.5.1 优势分析 | 第22-23页 |
2.5.2 劣势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山西省采煤沉陷区生态补偿指标体系建立 | 第24-30页 |
3.1 理论基础 | 第24-25页 |
3.1.1 外部性经济理论 | 第24页 |
3.1.2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4页 |
3.1.3 资源环境价值理论 | 第24-25页 |
3.2 研究方法选择 | 第25页 |
3.3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5-26页 |
3.3.1 生态补偿原则 | 第25-26页 |
3.3.2 区别对待原则 | 第26页 |
3.4 山西省采煤沉陷区生态补偿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30页 |
3.4.1 生态环境污染损失补偿 | 第27页 |
3.4.2 生态环境破坏损失补偿 | 第27-28页 |
3.4.3 居民损失补偿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山西省采煤沉陷区生态补偿指标权重分析 | 第30-36页 |
4.1 指标权重赋值 | 第30页 |
4.2 指标权重计算分析 | 第30-36页 |
4.2.1 专家评估 | 第31-32页 |
4.2.2 权重计算 | 第32-36页 |
第五章 平鲁区大恒煤业采煤沉陷区生态补偿机制实证研究 | 第36-46页 |
5.1 平鲁区采煤沉陷区概况 | 第36-37页 |
5.1.1 平鲁区采煤沉陷区现状 | 第36-37页 |
5.1.2 平鲁区采煤沉陷区治理措施 | 第37页 |
5.1.3 大恒采煤沉陷区现状 | 第37页 |
5.1.4 大恒采煤沉陷区治理措施 | 第37页 |
5.2 模型构建 | 第37-40页 |
5.2.1 环境污染补偿标准 | 第38-39页 |
5.2.2 生态环境破坏补偿标准 | 第39-40页 |
5.2.3 当地居民补偿标准 | 第40页 |
5.3 补偿金额的测算 | 第40-43页 |
5.3.1 环境污染补偿测算 | 第41页 |
5.3.2 环境破坏补偿测算 | 第41-42页 |
5.3.3 居民生活补偿测算 | 第42-43页 |
5.4 结果分析与建议 | 第43-46页 |
5.4.1 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5.4.2 建议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6.1 结论 | 第46页 |
6.2 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附录 问卷调查表 | 第54-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