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完整性评价理论 | 第17-29页 |
2.1 相关定义及运算法则 | 第17-18页 |
2.1.1 区间数的定义及运算法则 | 第17-18页 |
2.1.2 联系数的定义及运算法则 | 第18页 |
2.2 完整性评价模型 | 第18-27页 |
2.2.1 危险因素的识别 | 第18页 |
2.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18-19页 |
2.2.3 确定指标权重 | 第19-21页 |
2.2.4 确定专家权重 | 第21-26页 |
2.2.5 对初始评价矩阵进行修正 | 第26页 |
2.2.6 确定各一级评价指标的综合评价值 | 第26-27页 |
2.2.7 对所有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值排序 | 第27页 |
2.2.8 确定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 | 第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叉车完整性评价 | 第29-41页 |
3.1 叉车危险因素的识别 | 第29-30页 |
3.2 建立叉车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1页 |
3.3 确定叉车各指标权重 | 第31-32页 |
3.4 确定专家权重 | 第32-36页 |
3.4.1 由专家先验准确度信息预测专家准确度 | 第32-34页 |
3.4.2 由具体评分值信息确定专家准确度 | 第34-35页 |
3.4.3 确定专家综合准确度 | 第35页 |
3.4.4 确定专家权重 | 第35-36页 |
3.5 对初始评价矩阵进行修正 | 第36页 |
3.6 求解叉车各系统或部件的综合评价值 | 第36-38页 |
3.7 对叉车各系统或部件风险进行排序 | 第38-39页 |
3.8 对叉车整车进行评价 | 第39-40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叉车主要部件疲劳寿命分析 | 第41-53页 |
4.1 疲劳寿命的定义 | 第41页 |
4.2 进行疲劳寿命预测常用的方法 | 第41-44页 |
4.2.1 确定性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第41-44页 |
4.2.2 不确定性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 第44页 |
4.3 提出进行疲劳寿命分析的具体方法 | 第44-45页 |
4.4 实例分析 | 第45-5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叉车主要部件维修方式选择 | 第53-59页 |
5.1 维修概述 | 第53-54页 |
5.2 维修方式选择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5.3 实例分析 | 第56-58页 |
5.3.1 确定修正后的决策矩阵 | 第56-57页 |
5.3.2 决策矩阵数据规范化 | 第57页 |
5.3.3 确定各维修指标权重 | 第57页 |
5.3.4 计算各维修方案的综合评价值 | 第57页 |
5.3.5 求出各维修方案之间两两比较的可能度矩阵 | 第57页 |
5.3.6 对各维修方案进行排序 | 第57-5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