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二) 文献综述和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3-1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2.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6-17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一、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概述 | 第18-25页 |
(一)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 第18-21页 |
1. 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 | 第18-19页 |
2.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 第19-21页 |
(二) “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 | 第21-23页 |
1. “美丽中国”提出的背景 | 第21-22页 |
2. “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 | 第22-23页 |
(三) 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关系 | 第23-25页 |
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 第25-32页 |
(一) 思想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思想 | 第25-29页 |
1. 儒家生态思想 | 第25-27页 |
2. 道家生态思想 | 第27-29页 |
(二) 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 第29-32页 |
1. 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世界观 | 第29-30页 |
2.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实践观 | 第30-32页 |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历程 | 第32-38页 |
(一) 初步形成阶段(1978—1992) | 第32-33页 |
(二) 发展推进阶段(1992—2002) | 第33-35页 |
(三) 正式形成阶段(2002—2012) | 第35-36页 |
(四) 丰富深化阶段(2012—) | 第36-38页 |
四、黔东南州黄平县生态文明建设概览 | 第38-47页 |
(一) 黄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 第38-39页 |
(二) 黄平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4页 |
1. 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 | 第39-40页 |
2. 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有待加强 | 第40-42页 |
3. 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示范作用不明显 | 第42-43页 |
4. 民族优秀生态文化挖掘不深 | 第43页 |
5. 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 第43-44页 |
(三) 黄平县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1. 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不深入 | 第44-45页 |
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有效改变 | 第45页 |
3. 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 第45-47页 |
五、美丽中国视阈下黄平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对策 | 第47-56页 |
(一) 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弘扬民族优秀生态文化 | 第47-49页 |
1. 全面加强生态文明理念宣传教育 | 第47-48页 |
2. 深入挖掘民族优秀生态文化 | 第48-49页 |
(二)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着力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 第49-51页 |
1. 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 第49-50页 |
2. 着力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 | 第50-51页 |
(三)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 | 第51-53页 |
1. 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第51-52页 |
2. 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和特色村寨保护力度 | 第52-53页 |
(四) 创新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 第53-56页 |
1. 健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 | 第53-54页 |
2. 加强组织领导和扩大社会参与 | 第54-55页 |
3. 加大政策保障和倾斜力度 | 第55-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