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2-14页 |
1.2.3 简要评述 | 第14页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规范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比较研究法 | 第14页 |
1.3.3 归纳分析法 | 第14页 |
1.3.4 回归分析法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可能创新 | 第15页 |
1.5 本文的结构 | 第15-16页 |
第2章 土地用途管制概论 | 第16-22页 |
2.1 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 | 第16-17页 |
2.1.1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形成过程 | 第16-17页 |
2.1.2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特点 | 第17页 |
2.2 我国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必然性 | 第17-20页 |
2.2.1 “分级限额审批”制度的弊端 | 第17页 |
2.2.2 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外政府土地管理的基本方式 | 第17-18页 |
2.2.3 中国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 第18-20页 |
2.3 土地用途管制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3.1 土地资源稀缺理论 | 第20页 |
2.3.2 集约经营理论 | 第20-21页 |
2.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我国土地用途管制的体系结构及其问题 | 第22-30页 |
3.1 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体系结构 | 第22-26页 |
3.1.1 土地用途管制的目标 | 第22页 |
3.1.2 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 第22-23页 |
3.1.3 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3.1.4 土地用途管制的方式 | 第24-26页 |
3.1.5 处罚 | 第26页 |
3.2 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3.2.1 建设用地需求威胁耕地保护 | 第26页 |
3.2.2 违法违规用地屡禁不止 | 第26-27页 |
3.2.3 建设用地利用率依然偏低 | 第27-28页 |
3.2.4 “增减挂钩”政策中新增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难以保障 | 第28-30页 |
第4章 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实施的效果评价 | 第30-37页 |
4.1 整体效果评价 | 第30-33页 |
4.1.1 耕地资源总量减少势头得到抑制 | 第30-31页 |
4.1.2 耕地资源增加效果显著 | 第31页 |
4.1.3 建设占用耕地增加趋势减缓 | 第31-32页 |
4.1.4 土地利用规划执行的效果显著提高 | 第32-33页 |
4.2 土地用途管制效果的评价 | 第33-37页 |
4.2.1 研究方法、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33页 |
4.2.2 实证分析 | 第33-37页 |
第5章 美、日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经验借鉴 | 第37-41页 |
5.1 美、日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 第37-39页 |
5.1.1 美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 第37-38页 |
5.1.2 日本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 第38-39页 |
5.2 美、日土地用途管制的经验借鉴 | 第39-41页 |
5.2.1 社会公共利益是土地利用管制的基础 | 第39页 |
5.2.2 土地用途转用限制严格 | 第39页 |
5.2.3 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法律效力 | 第39页 |
5.2.4 对农地实行特殊保护 | 第39-41页 |
第6章 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的路径 | 第41-45页 |
6.1 以社会公共利益严格限制土地用途转用 | 第41页 |
6.2 转变城市化认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第41-42页 |
6.3 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力度 | 第42-43页 |
6.3.1 提高土地利用规划法律地位和违规用地处罚力度 | 第42页 |
6.3.2 提高土地利用规划可操作性 | 第42-43页 |
6.3.3 完善土地利用规划过程管理 | 第43页 |
6.3.4 调整土地用途管制中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 | 第43页 |
6.4 控制城市建设扩张占用耕地趋势 | 第43页 |
6.5 农地用途转用市场化 | 第43-44页 |
6.6 实行城乡建设用地的数量与质量“双挂钩”政策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