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杨梅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应用功能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写、符号清单和术语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杨梅素的提取分离方法 | 第15-18页 |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衍生化方法 | 第18-25页 |
1.3.1 杨梅素的衍生化方法 | 第18-22页 |
1.3.2 其他黄酮类化合物的衍生化方法 | 第22-25页 |
1.4 杨梅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4.1 抗氧化自由基活性 | 第25-26页 |
1.4.2 抗炎镇痛活性 | 第26-27页 |
1.4.3 抗菌及抗病毒活性 | 第27页 |
1.4.4 抗癌活性 | 第27-28页 |
1.4.5 降血糖作用 | 第28页 |
1.4.6 其他生物活性 | 第28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28-30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29页 |
1.5.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藤茶中杨梅素的提取分离工艺 | 第30-40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1页 |
2.2.2 提取与分离 | 第31-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0页 |
2.3.1 提取分离结果 | 第35页 |
2.3.2 含量分析及结构鉴定 | 第35-38页 |
2.3.3 两种杨梅素提取工艺的比较 | 第38-39页 |
2.3.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新型杨梅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40-61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合成路线的筛选 | 第40-42页 |
3.2.1 Mitsunobu反应 | 第40-41页 |
3.2.2 Willianson合成法 | 第41-42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42-46页 |
3.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2-43页 |
3.3.2 新型杨梅素衍生物的合成 | 第43-46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6-61页 |
3.4.1 杨梅素衍生物的结构鉴定 | 第46-53页 |
3.4.2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与波谱数据 | 第53-59页 |
3.4.3 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 第59-60页 |
3.4.4 小结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杨梅素及其衍生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 第61-70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抗细菌活性实验部分 | 第61-64页 |
4.2.1 供试菌种 | 第61页 |
4.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1-62页 |
4.2.3 抗细菌活性筛选 | 第62-64页 |
4.3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实验部分 | 第64-66页 |
4.3.1 供试菌种 | 第64页 |
4.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4-65页 |
4.3.3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筛选 | 第65-6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6-70页 |
4.4.1 抗细菌活性实验结果 | 第66-67页 |
4.4.2 抗植物病原菌活性实验结果 | 第67-69页 |
4.4.3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杨梅素及其衍生物的抗氧化性研究 | 第70-76页 |
5.1 引言 | 第7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0-72页 |
5.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0-71页 |
5.2.2 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 | 第71-7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2-76页 |
5.3.1 线性范围的确定 | 第72-73页 |
5.3.2 各化合物的IC_(50)测定结果 | 第73-74页 |
5.3.3 抗氧化机制探讨 | 第74-75页 |
5.3.4 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结果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果 | 第76-77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7页 |
6.3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0页 |
附录 | 第90-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页 |
科研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