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1.2.1 城市化 | 第14-15页 |
1.2.2 山地城市 | 第15页 |
1.2.3 城市空间 | 第15页 |
1.2.4 城市空间结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梳理 | 第19-29页 |
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 第19-24页 |
2.1.1 城市集中主义 | 第19-20页 |
2.1.2 城市分散主义理论 | 第20-21页 |
2.1.3 增长极核与增长中心理论 | 第21-22页 |
2.1.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22页 |
2.1.5 核心-边缘理论 | 第22-23页 |
2.1.6 多核心增长模式理论 | 第23-24页 |
2.1.7 生态城市理论 | 第24页 |
2.2 国内城市空间结构相关理论 | 第24-29页 |
2.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城市空间动力理论 | 第25-26页 |
2.2.3 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 | 第26页 |
2.2.4 山地城市空间研究理论 | 第26-29页 |
第3章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与案例分析 | 第29-46页 |
3.1 研究进展 | 第29-35页 |
3.1.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定义的研究 | 第29页 |
3.1.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研究 | 第29-31页 |
3.1.3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推动机制的研究 | 第31-33页 |
3.1.4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定义的情况 | 第33页 |
3.1.5 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对象的研究 | 第33-34页 |
3.1.6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推动机制的研究 | 第34-35页 |
3.2 案例借鉴 | 第35-43页 |
3.2.1 日本广岛——组团型山地城市 | 第36-37页 |
3.2.2 泰国清迈——单中心集中式山地城市 | 第37-38页 |
3.2.3 香港——以高密度紧凑开发的山地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 第38-39页 |
3.2.4 重庆——多组团式的山水城市格局发展模式 | 第39-40页 |
3.2.5 青岛——多中心带形结构滨海山地城市发展模式 | 第40-41页 |
3.2.6 绵阳——空间分散转向集中圈层的山水城市格局发展模式 | 第41-43页 |
3.3 研究评议 | 第43-46页 |
第4章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 第46-64页 |
4.1 山地城市发展问题分析 | 第46-50页 |
4.1.1 城市空间特色缺失 | 第46-47页 |
4.1.2 城市空间急剧蔓延 | 第47页 |
4.1.3 自然环境严重破坏 | 第47-48页 |
4.1.4 自然环境条件约束 | 第48页 |
4.1.5 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 第48-49页 |
4.1.6 山地城市安全问题频发 | 第49-50页 |
4.2 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9页 |
4.2.1 自然影响因素 | 第51-54页 |
4.2.2 社会影响因素 | 第54-56页 |
4.2.3 经济影响因素 | 第56-59页 |
4.3 影响因素对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 第59-63页 |
4.3.1 自然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 第60-61页 |
4.3.2 社会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 第61-62页 |
4.3.3 经济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 | 第62-63页 |
4.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探究 | 第64-79页 |
5.1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原则 | 第64-66页 |
5.1.1 尊重地形地貌环境 | 第65-66页 |
5.1.2 把握空间结构演变规律 | 第66页 |
5.2 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 | 第66-77页 |
5.2.1 以城市自然条件为基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 第67-70页 |
5.2.2 基于山地城市社会因素,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 | 第70-71页 |
5.2.3 基于山地城市经济因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 第71-77页 |
5.3 小结 | 第77-79页 |
第6章 贵阳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 第79-113页 |
6.1 贵阳市基本概况 | 第79-84页 |
6.1.1 贵阳市历史沿革 | 第79-81页 |
6.1.2 自然地形地貌条件 | 第81-84页 |
6.2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 第84-87页 |
6.2.1 贵阳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历程 | 第84-86页 |
6.2.2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 第86-87页 |
6.3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7-93页 |
6.3.1 贵阳市自然影响因素 | 第87-88页 |
6.3.2 贵阳市社会影响因素 | 第88-90页 |
6.3.3 贵阳市经济影响因素 | 第90-93页 |
6.4 贵阳城市形态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93-97页 |
6.4.1 城市尺度急剧扩大 | 第93-94页 |
6.4.2 新城市形态类型快速增加 | 第94-95页 |
6.4.3 城市形态复杂多变 | 第95页 |
6.4.4 中微观层面城市形态研究缺失 | 第95-96页 |
6.4.5 传统城市形态保护与发展面临矛盾 | 第96-97页 |
6.5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诉求 | 第97-98页 |
6.5.1 城市空间结构应该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寻求发展与平衡 | 第97页 |
6.5.2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需要结合社会经济生态一体化的协调 | 第97页 |
6.5.3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以城市自适应性为基础,建设生态绿色贵阳 | 第97-98页 |
6.6 贵阳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 第98-112页 |
6.6.1 基于城市空间现状阶段下的分析 | 第98-100页 |
6.6.2 贵阳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目标导向下提出优化方案 | 第100-105页 |
6.6.3 基于城市自然因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 第105-107页 |
6.6.4 基于城市社会因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 第107-108页 |
6.6.5 基于城市经济因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 第108-112页 |
6.7 小结 | 第112-113页 |
结论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