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5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长期施氮引起的作物效应 | 第17-18页 |
1.2.1 全球氮肥应用概况 | 第17页 |
1.2.2 我国氮肥应用概况 | 第17-18页 |
1.2.3 长期施氮引起的作物效应 | 第18页 |
1.3 长期施氮引起的土壤理化效应 | 第18-21页 |
1.3.1 长期施氮引起的土壤物理效应 | 第19页 |
1.3.2 长期施氮引起的土壤养分效应 | 第19-20页 |
1.3.3 长期施氮引起的土壤化学效应 | 第20-21页 |
1.4 长期施氮对土壤的生物学效应 | 第21-27页 |
1.4.1 长期施氮引起的土壤酶学效应 | 第21页 |
1.4.2 长期施氮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21-26页 |
1.4.3 长期施用磷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26页 |
1.4.4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26-27页 |
1.5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 第27-33页 |
1.5.1 16S rRNA基因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1.5.2 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菌群及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5.3 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技术 | 第29-31页 |
1.5.4 功能基因芯片技术 | 第31页 |
1.5.5 耦合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的技术 | 第31-33页 |
1.6 本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5-45页 |
2.1 材料 | 第35-36页 |
2.1.1 长期定位试验地概况 | 第35页 |
2.1.2 实验设计 | 第35-36页 |
2.2 方法 | 第36-45页 |
2.2.1 土样采集 | 第36-37页 |
2.2.2 长期施氮对黑土理化性质和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 第37页 |
2.2.3 长期施氮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 第37-41页 |
2.2.4 长期施氮对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 | 第41-42页 |
2.2.5 长期施氮对黑土中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 第42-43页 |
2.2.6 长期施氮对黑土中固氮菌的影响 | 第43页 |
2.2.7 长期施氮黑土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 第43-44页 |
2.2.8 统计分析 | 第44-45页 |
第三章 长期施氮对黑土理化性质和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 第45-51页 |
3.1 前言 | 第4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5-49页 |
3.3.1 长期施氮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5-47页 |
3.3.2 长期施氮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3 长期施氮对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 讨论 | 第49-50页 |
3.4.1 长期施用氮肥对作物产量和氮肥农学效率的影响 | 第49页 |
3.4.2 长期施用氮肥导致东北黑土酸化 | 第49-50页 |
3.4.3 长期施用氮肥提高了黑土中的氮素水平 | 第50页 |
3.4.4 长期施用氮肥对黑土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第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长期施氮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 第51-69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1-64页 |
4.3.1 不同施肥处理对细菌丰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2 不同施肥处理对16S rRNA基因拷贝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3 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第53-54页 |
4.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细菌群落的影响 | 第54-55页 |
4.3.5 细菌的α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第55-56页 |
4.3.6 土壤性质、施肥处理、作物季与细菌群落之间的关系 | 第56页 |
4.3.7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56-59页 |
4.3.8 OTU水平的β多样性分析 | 第59-60页 |
4.3.9 细菌菌群变化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60-62页 |
4.3.10 细菌中优势菌群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62-64页 |
4.4 讨论 | 第64-68页 |
4.4.1 施肥对东北黑土中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2 施肥对东北黑土中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 | 第65页 |
4.4.3 施肥对东北黑土中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65-66页 |
4.4.4 施肥对东北黑土中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5 细菌群落变化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 第67-6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长期施氮对黑土中真菌群落的影响 | 第69-87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6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9-82页 |
5.3.1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土中真菌拷贝数的影响 | 第69-72页 |
5.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真菌群落的影响 | 第72-75页 |
5.3.3 土壤理化性质、施肥和作物季与真菌群落组成之间的关系 | 第75-76页 |
5.3.4 土壤中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76-80页 |
5.3.5 优势属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 | 第80页 |
5.3.6 在OTU水平上的β多样性分析 | 第80-82页 |
5.4 讨论 | 第82-85页 |
5.4.1 长期施肥对黑土中ITS拷贝数的影响 | 第82-83页 |
5.4.2 长期施肥对黑土中细菌/真菌丰度比值的影响 | 第83页 |
5.4.3 长期施肥对黑土中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83-84页 |
5.4.4 长期施肥对黑土中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84-85页 |
5.4.5 真菌优势类群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 | 第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六章 长期施氮对黑土中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 | 第87-100页 |
6.1 引言 | 第87-88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8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88-95页 |
6.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88页 |
6.3.2 氮肥对黑土中AOA和AOB丰度的影响 | 第88-90页 |
6.3.3 黑土中AOA和AOB丰度的影响因素 | 第90-91页 |
6.3.4 不同施氮组黑土中AOA α多样性分析 | 第91-92页 |
6.3.5 聚类和空间异质性分析 | 第92-93页 |
6.3.6 AOA和AOB的进化定位 | 第93-95页 |
6.4 讨论 | 第95-98页 |
6.4.1 长期施氮对AOA和AOB丰度的影响 | 第95-97页 |
6.4.2 长期施氮对AOA和AOB多样性的影响 | 第97页 |
6.4.3 长期施氮对AOA和AOB菌群组成的影响 | 第97-9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七章 长期施氮对东北黑土中固氮菌的影响 | 第100-110页 |
7.1 引言 | 第100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00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100-107页 |
7.3.1 长期施用氮肥对nifH丰度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7.3.2 长期施用氮肥对nifH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7.3.3 长期施肥对nifH群落组成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7.3.4 影响nifH群落组成的主要因素 | 第106-107页 |
7.4 讨论 | 第107-108页 |
7.4.1 不同施肥处理黑土中nifH丰度 | 第107页 |
7.4.2 不同施肥处理黑土中nifH多样性 | 第107-108页 |
7.4.3 不同施肥处理黑土中nifH群落结构 | 第10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八章 长期施用氮肥黑土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 第110-123页 |
8.1 引言 | 第110页 |
8.2 材料和方法 | 第110页 |
8.3 结果与分析 | 第110-120页 |
8.3.1 不同氮肥水平处理中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影响 | 第110-112页 |
8.3.2 不同氮肥水平处理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筛选 | 第112-113页 |
8.3.3 不同氮肥水平处理中可培养微生物的鉴定 | 第113-115页 |
8.3.4 不同氮肥水平处理中可培养微生物的种类的差异 | 第115-120页 |
8.4 讨论 | 第120-122页 |
8.4.1 不同氮肥水平对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8.4.2 不同氮肥水平对可培养细菌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8.4.3 不同氮肥水平对可培养真菌的影响 | 第122页 |
8.5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九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9.1 全文结论 | 第123-124页 |
9.2 创新点 | 第124页 |
9.3 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作者简介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