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前言 | 第11-27页 |
1.1 自我建构研究概述 | 第11-19页 |
1.1.1 自我建构的涵义 | 第11-12页 |
1.1.2 自我建构理论的产生与演变 | 第12-15页 |
1.1.3 自我建构的测量 | 第15-16页 |
1.1.4 自我建构理论的研究成果 | 第16页 |
1.1.5 自我建构的启动 | 第16-19页 |
1.2 羞耻感研究概述 | 第19-22页 |
1.2.1 羞耻感的涵义 | 第19-20页 |
1.2.2 羞耻感的结构及测量工具 | 第20页 |
1.2.3 羞耻感的启动 | 第20-21页 |
1.2.4 羞耻应对的研究 | 第21-22页 |
1.3 自我建构与羞耻感 | 第22-24页 |
1.3.1 自我与羞耻感紧密相关 | 第22-23页 |
1.3.2 自我建构与羞耻感的种类 | 第23页 |
1.3.3 自我建构与应对羞耻感的策略 | 第23-24页 |
1.4 以往研究不足与问题提出 | 第24-2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6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1.7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1.7.1 理论意义 | 第26页 |
1.7.2 实践意义 | 第26-27页 |
2 研究一 个体在不同自我建构启动下的羞耻感 | 第27-34页 |
2.1 实验一 羞耻感材料的效价评估 | 第27-29页 |
2.1.1 对象 | 第27页 |
2.1.2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2.1.3 实验目的与程序 | 第27-28页 |
2.1.3.1 实验目的 | 第27页 |
2.1.3.2 实验程序 | 第27-28页 |
2.1.4 数据分析与收集 | 第28页 |
2.1.5 结果与分析 | 第28-29页 |
2.1.5.1 被试在四种道德羞耻情境中羞耻感程度的差异 | 第28-29页 |
2.1.5.2 被试在四种能力羞耻情境中羞耻感程度的差异 | 第29页 |
2.2 实验二 不同自我建构条件下个体感受羞耻感程度的差异 | 第29-34页 |
2.2.1 对象 | 第29-30页 |
2.2.2 实验材料 | 第30页 |
2.2.3 变量设计 | 第30页 |
2.2.4 实验目的与实验过程 | 第30-31页 |
2.2.4.1 实验目的 | 第30页 |
2.2.4.2 实验过程 | 第30-31页 |
2.2.5 数据分析与收集 | 第31页 |
2.2.6 结果与分析 | 第31-32页 |
2.2.7 讨论 | 第32-34页 |
2.2.7.1 不同自我建构在不同羞耻情境中羞耻体验的差异 | 第32-33页 |
2.2.7.2 个体的这一差异可能受自我建构所影响。 | 第33-34页 |
3 研究二 不同自我建构启动条件下个体选择羞耻应对策略的差异 | 第34-48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34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3.3 变量设计 | 第34-35页 |
3.4 研究目的与过程 | 第35-36页 |
3.4.1 研究目的 | 第35页 |
3.4.2 研究过程 | 第35-36页 |
3.5 数据分析与收集 | 第36页 |
3.6 结果与分析 | 第36-45页 |
3.6.1 启动独立自我的不同羞耻情境中应对策略 | 第36-38页 |
3.6.2 启动依存自我的不同羞耻情境中应对策略 | 第38-40页 |
3.6.3 独立与依存自我启动两者间羞耻应对比较 | 第40-42页 |
3.6.4 相同自我启动的不同羞耻情境间应对比较 | 第42-45页 |
3.7 讨论 | 第45-48页 |
3.7.1 独立自我与依存自我启动下个体的羞耻感应对策略选择 | 第45-46页 |
3.7.2 个体在相同自我启动下不同羞耻情境间应对差异 | 第46-47页 |
3.7.3 个体在不同羞耻情境中的应对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第47-48页 |
4 总讨论 | 第48-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6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