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面源污染机理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1 面源污染机理 | 第10页 |
1.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与面源污染 | 第12-14页 |
1.2.2.1 土地利用与面源污染 | 第12-13页 |
1.2.2.2 景观格局与面源污染 | 第13-14页 |
1.2.3 三岔河流域水污染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三岔河流域概况 | 第17-21页 |
2.1 自然环境状况 | 第17-1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18页 |
2.1.3 气候水文 | 第18页 |
2.1.4 土壤植被 | 第18-19页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9页 |
2.3 水环境污染状况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三岔河流域水质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1-28页 |
3.1 三岔河流域水质样品采集 | 第21-22页 |
3.2 三岔河流域水质样品分析 | 第22-26页 |
3.2.1 水质指标测试 | 第22-24页 |
3.2.2 水质指标值的特征统计 | 第24-25页 |
3.2.3 水质指标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三岔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 | 第28-41页 |
4.1 数字高程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 第28-30页 |
4.2 三岔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 | 第30-36页 |
4.2.1 土地利用数据分析 | 第31-33页 |
4.2.2 基于高程数据的土地利用分析 | 第33-34页 |
4.2.3 基于坡度数据的土地利用分析 | 第34-36页 |
4.3 三岔河流域的景观格局分析 | 第36-4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三岔河流域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 第41-56页 |
5.1 三岔河流域土地利用对水质的影响 | 第41-48页 |
5.1.1 土地利用与水质的秩相关分析 | 第41-44页 |
5.1.1.1 土地利用与丰水期水质的秩相关分析 | 第41-42页 |
5.1.1.2 土地利用与枯水期水质的秩相关分析 | 第42-44页 |
5.1.2 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4-45页 |
5.1.3 土地利用与水质的冗余分析 | 第45-48页 |
5.1.3.1 土地利用与丰水期水质的冗余分析 | 第45-47页 |
5.1.3.2 土地利用与枯水期水质的冗余分析 | 第47-48页 |
5.2 三岔河流域景观格局对水质的影响 | 第48-54页 |
5.2.1 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的秩相关性分析 | 第48-52页 |
5.2.1.1 景观格局指数与丰水期水质的秩相关性分析 | 第48-50页 |
5.2.1.2 景观格局指数与枯水期水质的秩相关性分析 | 第50-52页 |
5.2.2 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52页 |
5.2.3 景观格局指数与水质的冗余分析 | 第52-54页 |
5.2.3.1 景观格局指数与丰水期水质的冗余分析相关性分析 | 第52-53页 |
5.2.3.2 景观格局指数与枯水期水质的冗余分析相关性分析 | 第53-5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