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金矿带成矿作用:载金矿物结构与组成约束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1 前言 | 第9-14页 |
| 1.1 选题背景与依据 | 第9-10页 |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 1.2.1 金的来源与富集机制 | 第10-11页 |
| 1.2.2 阳山金矿带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1.2.3 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 | 第12页 |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13-14页 |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8页 |
| 2.1 构造背景与岩浆作用 | 第14-15页 |
| 2.2 文县弧形构造带 | 第15-17页 |
| 2.3 区域地层建造 | 第17-18页 |
| 3 矿床地质 | 第18-26页 |
| 3.1 赋矿地层建造 | 第18-20页 |
| 3.2 岩浆岩特征 | 第20-21页 |
| 3.3 控矿构造 | 第21-22页 |
| 3.4 矿体特征 | 第22-23页 |
| 3.5 矿化样式和矿石特征 | 第23-24页 |
| 3.6 围岩蚀变 | 第24-26页 |
| 4 矿物组合与阶段划分 | 第26-31页 |
| 4.1 矿物组合 | 第26页 |
| 4.2 成矿期次与阶段划分 | 第26-31页 |
| 5 载金矿物结构特征 | 第31-36页 |
| 5.1 岩相学结构 | 第31-34页 |
| 5.1.1 黄铁矿 | 第31页 |
| 5.1.2 毒砂 | 第31-33页 |
| 5.1.3 辉锑矿和自然金 | 第33-34页 |
| 5.2 晶体结构特征 | 第34-36页 |
| 6 载金矿物元素组成 | 第36-49页 |
| 6.1 主量元素 | 第36-38页 |
| 6.2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第38-46页 |
| 6.2.1 实验方法 | 第38-39页 |
| 6.2.2 点分析 | 第39-45页 |
| 6.2.3 面分析 | 第45-46页 |
| 6.3 成矿主阶段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 第46-47页 |
| 6.4 成矿晚阶段辉锑矿微量元素组成 | 第47-49页 |
| 7 讨论 | 第49-51页 |
| 7.1 金的赋存状态 | 第49页 |
| 7.2 金属来源与演化 | 第49-51页 |
| 8 结论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 附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