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一 临床观察 | 第12-22页 |
1 临床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2-14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1.3 病例标准 | 第13-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2.1 样本含量估计 | 第14页 |
2.2 分组方式 | 第14页 |
2.3 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2.4 观测指标 | 第15-16页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6页 |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6页 |
2.7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第16页 |
2.8 统计学处理 | 第16-17页 |
2.9 伦理要求 | 第17页 |
3 研究结果 | 第17-22页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7页 |
3.2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 第17-19页 |
3.3 疗效观察指标评价 | 第19-20页 |
3.4 疗效判定标准评价 | 第20-21页 |
3.5 安全性结果 | 第21-22页 |
二 讨论 | 第22-35页 |
1 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相关认识 | 第22-24页 |
1.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认识 | 第22-23页 |
1.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认识 | 第23-24页 |
2 子午流注思想与时间医学临床机理 | 第24-30页 |
2.1 子午流注理论渊源与机制 | 第24-27页 |
2.2 子午流注理论在现代中风病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2.3 时间医学的认识 | 第28-29页 |
2.4 中医时间医学模式在本次研究中的应用 | 第29-30页 |
3 关于疗效观测指标的选择 | 第30-31页 |
3.1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与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 第30页 |
3.2 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BI) | 第30页 |
3.3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 第30-31页 |
4 研究结果疗效分析 | 第31-33页 |
4.1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 | 第31-32页 |
4.2 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评分 | 第32页 |
4.3 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BI) | 第32-33页 |
4.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第33页 |
5 本研究创新、问题与展望 | 第33-35页 |
三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附录 | 第38-49页 |
附录一 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 | 第38-40页 |
附录二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 第40-41页 |
附录三 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 | 第41页 |
附录四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 | 第41-42页 |
附录五 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Barthel指数(BI)记分 | 第42-43页 |
附录六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IH Stroke Scale,NIHSS ) | 第43-45页 |
附录七 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996) | 第45-48页 |
附录八 技术路线图 | 第48-49页 |
综述 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治疗进展 | 第49-64页 |
1 西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第50-55页 |
1.1 一般治疗 | 第50-52页 |
1.2 特殊治疗 | 第52-54页 |
1.3 其他治疗 | 第54-55页 |
2 中医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 | 第55-59页 |
2.1 病因病机 | 第55-56页 |
2.2 中医治疗方法 | 第56-59页 |
3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