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词表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超声剪切波弹性模量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应用方法研究 | 第13-37页 |
一.前言 | 第13-14页 |
二. 资料与方法 | 第14-18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4页 |
2. 仪器 | 第14-15页 |
3. 超声检查方法 | 第15-16页 |
4. 评价方法 | 第16-18页 |
5. 统计学分析 | 第18页 |
三. 结果 | 第18-28页 |
1. 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参数的可重复性 | 第18-19页 |
2. 病理结果 | 第19页 |
3. 良恶性病变组剪切波弹性定量参数差异 | 第19页 |
4. 超声BI-RADS分类与SWE定量参数评价乳腺病变良恶性的诊断临界值 | 第19页 |
5. 超声BI-RADS分类与SWE定量参数联合应用的诊断效能 | 第19-27页 |
6. 诊断效能的比较 | 第27-28页 |
四.讨论 | 第28-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第二部分 乳腺病变硬度与胶原形态和排列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 第37-54页 |
一. 前言 | 第37-38页 |
二. 资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1. 一般资料 | 第38页 |
2. 超声检测仪器和方法 | 第38-40页 |
3. 病理染色及图像分析 | 第40页 |
4. 统计学分析 | 第40页 |
三.结果 | 第40-44页 |
1. 病理结果及乳腺病变Ⅰ型、Ⅲ型胶原构成情况 | 第40-43页 |
2. 乳腺病变Emax与彩色弹性模式基本情况 | 第43页 |
3. 不同彩色弹性模式间剪切波Emax的差异 | 第43-44页 |
4. 不同类型乳腺病变胶原评分分布情况 | 第44页 |
5. 剪切波Emax和彩色弹性模式与胶原相关性分析 | 第44页 |
四.讨论 | 第44-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全文小结 | 第54页 |
创新性 | 第54页 |
展望 | 第54-55页 |
综述 | 第55-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