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1.1 高等植物抽薹开花的分子机理 | 第11-15页 |
1.1.1 春化途径 | 第11-12页 |
1.1.2 光周期途径 | 第12-13页 |
1.1.3 赤霉素途径 | 第13页 |
1.1.4 自主途径 | 第13-14页 |
1.1.5 年龄途径 | 第14页 |
1.1.6 各条遗传途径之间的联系 | 第14-15页 |
1.2 植物EMS诱变 | 第15-18页 |
1.2.1 植物EMS诱变的机理及特点 | 第15-16页 |
1.2.2 植物EMS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3 植物EMS突变体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2.4 植物EMS诱变育种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在EMS诱变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4 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4.1 分子标记种类 | 第18-19页 |
1.4.2 分子标记技术在芸薹属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5 CLF基因及其突变体clf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1 CLF基因 | 第20-21页 |
1.5.2 clf突变体 | 第21-22页 |
1.6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大白菜早抽薹突变体的获得及其特征特性 | 第23-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2.1.1 供试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2.1.1.1 供试材料 | 第23页 |
2.1.1.2 试剂 | 第23页 |
2.1.1.3 仪器设备 | 第23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23-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2.2.1 早抽薹突变体的获得 | 第26页 |
2.2.2 早抽薹突变体ebm1的倍性鉴定 | 第26-27页 |
2.2.3 抽薹性状的鉴定 | 第27-28页 |
2.2.4 早抽薹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8-29页 |
2.3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大白菜早抽薹性状的基因定位 | 第30-37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3.1.1 供试材料和试剂 | 第30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3.2.1 早抽薹突变基因ebm1初步定位 | 第32-34页 |
3.2.2 早抽薹突变基因ebm1精细定位 | 第34-36页 |
3.3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大白菜早抽薹突变候选基因结构分析 | 第37-46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4.1.1 材料和试剂 | 第37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7-40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4.2.1 RNA的检测 | 第40页 |
4.2.2 目的区域内所有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40-43页 |
4.2.3 早抽薹突变基因ebm1候选基因预测 | 第43-44页 |
4.2.4 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44-45页 |
4.3 小结 | 第45-46页 |
讨论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