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

目标公司反收购条款与大股东增持研究--基于“宝万之争”前后的实证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3页
    1.1 选题背景第10页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页
    1.4 研究方法第12-13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3-20页
    2.1 收购动因概述第13-15页
        2.1.1 传统收购动因概述第13-14页
        2.1.2 敌意收购动因概述第14-15页
    2.2 目标公司特征概述第15-16页
    2.3 反收购条款与企业价值的研究动态第16-18页
    2.4 大股东增持与公司控制权的研究动态第18-20页
第三章 上市公司反收购的理论基础第20-30页
    3.1 相关概念界定第20-23页
        3.1.1 敌意收购的界定第20页
        3.1.2 目标公司的内涵第20-21页
        3.1.3 反收购的概念第21页
        3.1.4 反收购条款的概念与分类第21-23页
    3.2 上市公司反敌意收购的必要性分析第23-27页
        3.2.1 股东利益最大化假说第24-25页
        3.2.2 忠实义务假说第25-26页
        3.2.3 社会责任假说第26-27页
    3.3 敌意收购影响上市公司反收购条款的传导机制分析第27-29页
    3.4 敌意收购影响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的传导机制分析第29-30页
第四章 "宝万之争"案例分析第30-37页
    4.1 宝能万科股权争夺事件始末第30-32页
        4.1.1 并购双方简介第30-31页
        4.1.2 并购过程梳理第31-32页
    4.2 "宝万之争"的反收购解析第32-34页
        4.2.1 为什么是万科?第32-33页
        4.2.2 万科的反收购策略运用第33-34页
    4.3 "宝万之争"的特殊性分析第34-37页
        4.3.1 险资并购登上历史舞台第34-35页
        4.3.2 监管层不再袖手旁观第35页
        4.3.3 防御性反收购引人注目第35-37页
第五章 研究设计第37-44页
    5.1 研究假设第37-40页
    5.2 样本选取第40-41页
    5.3 主要变量定义第41-43页
        5.3.1 被解释变量Y第41页
        5.3.2 解释变量X第41-42页
        5.3.3 控制变量第42-43页
    5.4 模型设定第43-44页
第六章 实证分析第44-60页
    6.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第44-47页
        6.1.1 反收购条款数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分析第44页
        6.1.2 反收购公司的特征描述性统计与分析第44-47页
    6.2 相关性分析第47-48页
    6.3 反收购条款的实证结果与分析第48-54页
        6.3.1 单变量t检验及比较分析第48-51页
        6.3.2 反收购条款回归结果分析第51-52页
        6.3.3 分样本检验第52-53页
        6.3.4 研究小结第53-54页
    6.4 大股东增持的实证结果与分析第54-58页
        6.4.1 单变量t检验及比较分析第54-55页
        6.4.2 大股东增持回归结果分析第55-57页
        6.4.3 分样本检验第57-58页
        6.4.4 研究小结第58页
    6.5 稳健性测试第58-60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第60-65页
    7.1 研究结论第60-61页
    7.2 提出建议第61-62页
    7.3 本文的创新点第62-63页
    7.4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第63-65页
        7.4.1 局限性第63页
        7.4.2 展望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70页
致谢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控在跨国公司中的运作问题研究--以NC公司为例
下一篇:低磷对高龄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