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1 中国的家庭互动 | 第9页 |
1.1.2 网络服务、社会性网络服务、微型社会性网络服务 | 第9-11页 |
1.1.3 家庭网络服务的发展 | 第11-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4-17页 |
第二章 社会性网络服务与家庭类微型网络服务的产品现状分析 | 第17-40页 |
2.1 现有社会性网络服务产品分析与比较 | 第17-22页 |
2.2 现有家庭类微型网络服务产品分析与比较 | 第22-3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中国散居家庭的用户特征分析 | 第40-47页 |
3.1 用户的家庭观分析 | 第40-41页 |
3.2 家庭居住形式的演变分析 | 第41-42页 |
3.3 家庭内部的互动分析 | 第42-45页 |
3.3.1 家庭的成员认同范围 | 第42-43页 |
3.3.2 家庭发展阶段与功能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家庭微型网络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 第47-77页 |
4.1 家庭微型网络服务平台的需求提取 | 第47-72页 |
4.1.1 各阶段家庭用户样本的筛选与访谈 | 第47-52页 |
4.1.2 用户访谈的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4.1.3 家庭微型网络服务平台的问卷调研 | 第56页 |
4.1.4 问卷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56-71页 |
4.1.5 调研小结 | 第71-72页 |
4.2 家庭微型网络服务平台的用户目标 | 第72页 |
4.3 家庭微型网络服务平台的产品设计思路 | 第72-75页 |
4.3.1 在人机交互上提供多种交互方式,匹配不同用户的操作能力 | 第72-74页 |
4.3.2 在人人交互上提供多层次互动模式,满足不同用户间的互动需求 | 第74-75页 |
4.3.3 在功能上与用户家庭发展阶段相同步,满足家庭成长和发展需求 | 第75页 |
4.4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家庭微型网络服务平台的情境分析 | 第77-87页 |
5.1 用户角色构建 | 第77-81页 |
5.2 家庭互动事件的场景构建 | 第81-83页 |
5.3 任务需求提取 | 第83-85页 |
5.4 家庭微型网络服务平台的功能结构 | 第85-87页 |
第六章 家庭微型网络服务平台的交互设计 | 第87-120页 |
6.1 家庭微型网络服务平台的硬件终端 | 第87-90页 |
6.2 关键功能的结构流程图 | 第90-92页 |
6.3 关键线路的服务蓝图和交互流程图 | 第92-106页 |
6.3.1 以“分享”为例的日常沟通线路 | 第92-97页 |
6.3.2 以“家庭视频会话”为例的日常沟通线路 | 第97-100页 |
6.3.3 以“设置闹钟”为例的辅助功能线路 | 第100-103页 |
6.3.4 以“查看家庭时间轴”为例的家庭历史线路 | 第103-106页 |
6.4 界面原型设计 | 第106-114页 |
6.4.1 iPhone端青年版 | 第106-111页 |
6.4.2 iPad端老年版 | 第111-114页 |
6.5 设计方案评估 | 第114-119页 |
6.5.1 可用性测试 | 第115-116页 |
6.5.2 设计方案改进 | 第116-119页 |
6.6 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0-122页 |
7.1 总结 | 第120-121页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21-122页 |
附录 | 第122-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