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2 工程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岩溶顶板安全厚度的几种地质概化模式 | 第21-31页 |
2.1 岩溶顶板安全厚度概念 | 第21页 |
2.2 三种地质概化模式 | 第21-23页 |
2.2.1“土质”顶板模式 | 第22页 |
2.2.2“岩质”顶板模式 | 第22页 |
2.2.3“土质+岩质”顶板模式 | 第22-23页 |
2.3 岩溶顶板安全厚度的计算理论 | 第23-27页 |
2.3.1 溶洞顶板塌落自行堵塞估算法 | 第24-25页 |
2.3.2 结构力学近似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3.3 破裂拱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3.4 数值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4 顶板安全厚度影响的基本因素 | 第27-30页 |
2.4.1 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描述 | 第28-29页 |
2.4.2 溶洞的形状、大小的描述 | 第29页 |
2.4.3 岩溶顶板厚度的描述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岩溶顶板安全厚度极限承载力的数值分析方法 | 第31-41页 |
3.1 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31-34页 |
3.1.1 摩尔库伦模型介绍(M-C模型) | 第31-33页 |
3.1.2 德鲁克-布拉格模型(D-P模型) | 第33-34页 |
3.2 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 第34-36页 |
3.2.1 FLAC 3D的介绍 | 第34-35页 |
3.2.2 FLAC 3D常用收敛标准 | 第35-36页 |
3.3 岩溶顶板安全厚度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 第36-40页 |
3.3.1 基本假定 | 第36页 |
3.3.2 有限差分法几何模型 | 第36-37页 |
3.3.3 模型参数取值 | 第37-38页 |
3.3.4 有限差分法分析过程 | 第38页 |
3.3.5 确定岩溶顶板安全厚度极限承载力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几种地质概化模式下的影响因素的数值分析 | 第41-65页 |
4.1“土质”顶板模式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页 |
4.2“岩质”顶板模式下的影响因素数值分析 | 第41-58页 |
4.2.1 溶洞洞跨的影响分析 | 第41-43页 |
4.2.2 溶洞洞高的影响分析 | 第43-44页 |
4.2.3 荷载区域大小的影响分析 | 第44-48页 |
4.2.4 岩质顶板的物理力学参数粘聚力c的影响分析 | 第48-51页 |
4.2.5 岩质顶板的物理力学参数内摩擦角的影响分析 | 第51-54页 |
4.2.6 岩质顶板的物理力学参数弹性模量E的影响分析 | 第54-58页 |
4.3“土质+岩质”顶板模式下的影响因素数值分析 | 第58-63页 |
4.3.1 土质顶板厚度的影响分析 | 第58-60页 |
4.3.2 荷载区域大小的影响分析 | 第60-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工程实例 | 第65-72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65-66页 |
5.2 工程地质情况 | 第66-67页 |
5.3 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 | 第67-68页 |
5.4 产生不均匀沉降的数值分析 | 第68-70页 |
5.5 加固纠偏处理 | 第70-7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1.结论 | 第72页 |
2.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