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基本思路 | 第13页 |
1.4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价值观概述 | 第14-18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2.1.1 新型城镇化 | 第14页 |
2.1.2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4-15页 |
2.1.3 职业价值观 | 第15-16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2.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原理 | 第16页 |
2.2.2 社会转型理论 | 第16页 |
2.2.3 代际理论 | 第16-17页 |
2.2.4 新型城镇化理论 | 第17-18页 |
3 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现状及其特点 | 第18-27页 |
3.1 调查样本概况 | 第18-19页 |
3.1.1 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和年龄分布 | 第18-19页 |
3.1.2 被调查对象的婚姻和家庭状况 | 第19页 |
3.1.3 被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和工作年限 | 第19页 |
3.2 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现状 | 第19-25页 |
3.2.1 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积极表现 | 第20-22页 |
3.2.2 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消极表现 | 第22-25页 |
3.3 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 第25-27页 |
3.3.1 矛盾性 | 第25-26页 |
3.3.2 可塑造性 | 第26页 |
3.3.3 时代性 | 第26-27页 |
4 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33页 |
4.1 市场经济的影响 | 第27-28页 |
4.1.1 积极影响 | 第27-28页 |
4.1.2 消极影响 | 第28页 |
4.2 文化因素的影响 | 第28-30页 |
4.2.1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28-29页 |
4.2.2 西方文化的影响 | 第29页 |
4.2.3 教育因素的影响 | 第29-30页 |
4.3 制度因素的影响 | 第30-31页 |
4.3.1 户籍制度的影响 | 第30页 |
4.3.2 就业制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4.3.3 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 第31页 |
4.4 网络信息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4.5 个人因素的影响 | 第32-33页 |
5 河北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引导对策 | 第33-41页 |
5.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原则 | 第33-34页 |
5.1.1 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思想多样性相统一 | 第33页 |
5.1.2 认知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 第33-34页 |
5.1.3 坚持人的全面发展 | 第34页 |
5.2 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 第34-36页 |
5.2.1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认知教育 | 第35页 |
5.2.2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理想教育 | 第35页 |
5.2.3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心理教育 | 第35-36页 |
5.2.4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意识教育 | 第36页 |
5.3 健全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制度保障体系 | 第36-38页 |
5.3.1 破除户籍制度壁垒 | 第36-37页 |
5.3.2 完善就业制度 | 第37页 |
5.3.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37-38页 |
5.4 优化新生代农民工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 第38-41页 |
5.4.1 政府层面 | 第38页 |
5.4.2 企业层面 | 第38-39页 |
5.4.3 社区层面 | 第39页 |
5.4.4 网络传媒层面 | 第39-40页 |
5.4.5 个人层面 | 第40-41页 |
6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