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7-13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8-9页 |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本文框架结构 | 第11-13页 |
2 互联网理财的概念与发展 | 第13-24页 |
2.1 互联网理财的概念和类型 | 第13-15页 |
2.1.1 互联网理财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互联网理财的类型 | 第13-15页 |
2.2 互联网理财的特点 | 第15-18页 |
2.2.1 互联网理财的优点 | 第16-17页 |
2.2.2 互联网理财的缺陷 | 第17-18页 |
2.3 互联网理财的发展情况 | 第18-24页 |
2.3.1 国外互联网理财发展情况分析 | 第18-19页 |
2.3.2 中国互联网理财发展情况及现状 | 第19-24页 |
3 互联网理财对银行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4-27页 |
3.1 互联网理财对银行有利影响 | 第24-25页 |
3.2 互联网理财对银行的不利影响 | 第25-27页 |
4 互联网理财对银行影响的案例分析——以余额宝对建行北京分行个人业务的影响为例 | 第27-31页 |
4.1 余额宝及其发展情况 | 第27-28页 |
4.2 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个人业务发展现状 | 第28-29页 |
4.3 余额宝对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个人业务的影响 | 第29-31页 |
5 银行应对互联网理财挑战的对策建议 | 第31-34页 |
5.1 银行应对互联网理财挑战的现行对策 | 第31-32页 |
5.2 银行应对互联网理财挑战的建议 | 第32-3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34-36页 |
6.1 结论 | 第34-35页 |
6.2 展望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