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32页 |
1.1 森林碳储量计算方法的研究 | 第14-29页 |
1.1.1 生物量方程法及其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1.2 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法及研究现状 | 第17-25页 |
1.1.3 遥感技术和模型 | 第25-29页 |
1.2 亚热带森林碳储量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1.2.1 人工林碳储量 | 第30页 |
1.2.2 次生林碳储量 | 第30-32页 |
2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32-41页 |
2.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32-41页 |
2.2.1 相对生长方程的构建 | 第33-37页 |
2.2.2 生物量估算转换因子的测定 | 第37-38页 |
2.2.3 已报道的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的收集整理 | 第38-40页 |
2.2.4 数据处理分析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87页 |
3.1 相对生长方程 | 第41-52页 |
3.1.1 各器官生物量与胸径(DBH)的关系 | 第41页 |
3.1.2 树种相对生长方程 | 第41-49页 |
3.1.3 通用相对生长方程 | 第49页 |
3.1.4 讨论 | 第49-51页 |
3.1.5 小结 | 第51-52页 |
3.2 不同森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的比较 | 第52-65页 |
3.2.1 不同森林林分碳储量比较 | 第52-53页 |
3.2.2 不同森林各器官碳储量分配特征 | 第53-54页 |
3.2.3 不同种森林林分生物量结构特征 | 第54-56页 |
3.2.4 不同森林生物多样性分析 | 第56-60页 |
3.2.5 讨论 | 第60-63页 |
3.2.6 小结 | 第63-65页 |
3.3 不同森林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 第65-73页 |
3.3.1 不同森林枝生物量与叶生物量的关系 | 第65-66页 |
3.3.2 不同森林地上生物量与枝叶生物量的关系 | 第66-67页 |
3.3.3 不同森林地上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的关系 | 第67页 |
3.3.4 不同森林地上生物量与根生物量的关系 | 第67-71页 |
3.3.5 不同森林光合器官与非光合器官生物量的关系 | 第71-72页 |
3.3.6 讨论 | 第72-73页 |
3.3.7 小结 | 第73页 |
3.4 亚热带不同森林生物量估算转换参数 | 第73-87页 |
3.4.1 木材基本密度(WD) | 第74-75页 |
3.4.2 生物量扩展因子(BEF) | 第75-79页 |
3.4.3 根茎比(R) | 第79-83页 |
3.4.4 讨论 | 第83-85页 |
3.4.5 小结 | 第85-87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87-90页 |
4.1 结论 | 第87-88页 |
4.2 创新点 | 第88-89页 |
4.3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6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