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9页 |
一、研究的内容 | 第15-17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综述 | 第19-40页 |
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结构相关概念 | 第19-25页 |
一、都市圈的基本概念 | 第19-24页 |
二、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内涵 | 第24-25页 |
三、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概念 | 第25页 |
第二节 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理论 | 第25-32页 |
一、都市圈空间结构基础理论 | 第25-29页 |
二、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理论 | 第29-30页 |
三、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理论 | 第30-32页 |
第三节 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的内容 | 第32-37页 |
一、国内外关于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研究 | 第32-34页 |
二、国内外关于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研究 | 第34-37页 |
第四节 我国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的实证研究 | 第37-40页 |
一、我国主要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实证研究 | 第37-38页 |
二、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研究的现状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范围及空间结构的界定 | 第40-86页 |
第一节 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原理与方法 | 第40-47页 |
一、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原则 | 第40-41页 |
二、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原理 | 第41-43页 |
三、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的模型与方法 | 第43-45页 |
四、都市圈形成的判定指标 | 第45-47页 |
第二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范围的确定 | 第47-74页 |
一、辽宁省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确定 | 第47-53页 |
二、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的外围地区的确定 | 第53-56页 |
三、辽宁省都市圈空间范围的计算过程与结果 | 第56-74页 |
第三节 辽宁省都市圈城镇体系构成及圈层结构的划分 | 第74-83页 |
一、辽宁省都市圈城镇构成 | 第74-76页 |
二、辽宁省都市圈圈层结构 | 第76-83页 |
第四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要素分析 | 第83-86页 |
一、都市圈空间结构要素提取的原则 | 第83-84页 |
二、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核心要素 | 第84-86页 |
第四章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现状研究 | 第86-139页 |
第一节 辽宁省都市圈体系空间结构分布现状 | 第86-90页 |
一、辽宁省都市圈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 第86-89页 |
二、辽宁省都市圈体系空间分布分析 | 第89-90页 |
第二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分布现状 | 第90-133页 |
一、辽宁省都市圈人口空间结构分析 | 第90-103页 |
二、辽宁省都市圈城镇空间结构分析 | 第103-112页 |
三、辽宁省都市圈城际空间联系分析 | 第112-128页 |
四、辽宁省都市圈经济空间结构分析 | 第128-133页 |
第三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33-136页 |
一、产业状况对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33-135页 |
二、交通因素对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35页 |
三、自然条件对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四、政策机制对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136页 |
第四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效益分析 | 第136-139页 |
一、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总体特征 | 第136-138页 |
二、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效益分析 | 第138-139页 |
第五章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研究 | 第139-170页 |
第一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范围的演化研究 | 第139-154页 |
一、中心城市与核心城镇间经济联系及隶属度的演化 | 第139-148页 |
二、辽宁省都市圈空间范围的演化 | 第148-154页 |
第二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154-166页 |
一、辽宁省都市圈核心圈层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154-158页 |
二、辽宁省都市圈紧密圈层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158-163页 |
三、辽宁省都市圈机会圈层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163-166页 |
第三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的规律 | 第166-167页 |
一、中心城市为主导的经济要素在空间上转移和流动的过程 | 第167页 |
二、动态性与层次性 | 第167页 |
三、集聚与扩散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167页 |
第四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 | 第167-170页 |
一、中心城市的中心地位将进一步强化 | 第168页 |
二、城镇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并向深度内涵式发展 | 第168页 |
三、城镇体系将进一步完善并向网络化方向发展 | 第168页 |
四、空间结构不平衡性将继续加大并需进一步优化 | 第168-169页 |
五、空间发展将呈现集聚与扩散共存趋势 | 第169-170页 |
第六章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及政策建议 | 第170-201页 |
第一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原则及价值取向 | 第170-173页 |
一、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必要性 | 第170-171页 |
二、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原则 | 第171-172页 |
三、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价值取向 | 第172-173页 |
第二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 第173-178页 |
一、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目标 | 第173-174页 |
二、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一般模式 | 第174-177页 |
三、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模式的选择 | 第177-178页 |
第三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178-186页 |
一、沈阳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178-180页 |
二、大连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180-181页 |
三、鞍山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181-182页 |
四、锦葫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182-184页 |
五、盘营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184-185页 |
六、丹东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185-186页 |
第四节 辽宁省都市圈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 第186-188页 |
一、国家中心城市的打造——沈阳都市圈 | 第186-187页 |
二、区域中心城市的打造—大连都市圈、锦葫都市圈 | 第187-188页 |
三、地区中心城市的打造—鞍山都市圈、盘营都市圈、丹东都市圈 | 第188页 |
第五节 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政策建议 | 第188-201页 |
一、产业措施—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根本 | 第188-196页 |
二、基础设施措施—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基础 | 第196-198页 |
三、制度措施—辽宁省都市圈空间结构优化的保障 | 第198-20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1-205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201-202页 |
第二节 特色与可能创新之处 | 第202-204页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204-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4页 |
致谢 | 第214-21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2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