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1.前言 | 第12-26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 花青素的研究 | 第12-19页 |
1.2.1 花青素的结构及种类 | 第12-13页 |
1.2.2 花青素的生物合成代谢途径 | 第13-15页 |
1.2.3 花青素合成代谢途径中的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 | 第15-19页 |
1.3 遗传标记的发展 | 第19-21页 |
1.3.1 形态标记 | 第19页 |
1.3.2 细胞学标记 | 第19页 |
1.3.3 生化标记 | 第19-20页 |
1.3.4 分子标记技术 | 第20-21页 |
1.4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1-24页 |
1.4.1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的相关理论 | 第21页 |
1.4.2 图谱构建的方法 | 第21-22页 |
1.4.3 亲本的选择和作图群体的建立 | 第22-23页 |
1.4.4 白菜类作物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5 QTL定位的研究 | 第24-26页 |
1.5.1 作图群体的选择 | 第24页 |
1.5.2 QTL的主要作图方法 | 第24-25页 |
1.5.3 芸薹属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2.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6-36页 |
2.1 植物材料与种植 | 第26-27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7-36页 |
2.2.1 紫色性状统计方法及其遗传规律分析 | 第27-28页 |
2.2.2 DNA的提取 | 第28页 |
2.2.3 PCR扩增 | 第28-29页 |
2.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9-30页 |
2.2.5 引物筛选 | 第30页 |
2.2.6 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0-32页 |
2.2.7 QTL分析 | 第32-33页 |
2.2.8 InDel标记的开发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33-35页 |
2.2.9 F_2 代分离群体极端池的DNA-seq测序及分析 | 第35-36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6-47页 |
3.1 两亲本的田间性状比较 | 第36-37页 |
3.2. 红菜薹紫色性状的遗传规律分析 | 第37-38页 |
3.2.1 红菜薹紫色性状的显隐性关系 | 第37页 |
3.2.2 F_2 群体颜色性状的分离情况 | 第37-38页 |
3.3 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38-39页 |
3.3.1 DNA质量的提取与检测 | 第38页 |
3.3.2 引物的筛选 | 第38-39页 |
3.4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39-40页 |
3.5 红菜薹紫色基因的QTL定位 | 第40页 |
3.6 InDel标记的开发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40-46页 |
3.6.1 在白菜基因组A05 和A09 上开发InDel标记 | 第40-43页 |
3.6.2 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 第43-46页 |
3.7 DNA-seq简化测序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3.7.1 DNA-seq数据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第46页 |
3.7.2 新标记的开发 | 第46-47页 |
4.结论与讨论 | 第47-50页 |
4.1 紫色性状的研究进展 | 第47-48页 |
4.1.1 紫色性状的测定方法 | 第47页 |
4.1.2 芸薹属紫色性状的遗传规律 | 第47-48页 |
4.2 芸薹属紫色基因的定位 | 第48-49页 |
4.2.1 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48-49页 |
4.2.2 紫菜薹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49页 |
4.3 影响QTL定位准确性的因素 | 第49-50页 |
5.下一步研究工作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附表 1:RNA的提取步骤 | 第58-59页 |
附表 2:标记在F2 群体中的田间性状及基因类型表 | 第59-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