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 第12-15页 |
1.1.1 地铁发展概况 | 第12-14页 |
1.1.2 课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隧道热量平衡方面的研究 | 第16页 |
1.2.2 隧道温度相关的研究 | 第16-19页 |
1.2.3 隧道温度监测方面的研究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0-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数值计算理论与地铁模型的建立 | 第22-33页 |
2.1 地铁隧道热平衡分析与计算 | 第22-27页 |
2.1.1 地铁隧道热环境的分析 | 第22-23页 |
2.1.3 地铁隧道得失热量计算 | 第23-27页 |
2.2 一维数值模拟与计算理论 | 第27-30页 |
2.2.1 一维流动的简化 | 第27页 |
2.2.2 基本数值计算理论 | 第27-29页 |
2.2.3 SES模拟软件的介绍 | 第29-30页 |
2.3 典型的屏蔽门系统地铁模型的建立 | 第30-33页 |
2.3.1 屏蔽门地铁系统的特点 | 第30页 |
2.3.2 地铁隧道普遍的通风方式 | 第30-31页 |
2.3.3 典型地铁隧道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第3章 地铁隧道空气温度分布的基本特性 | 第33-40页 |
3.1 计算参数 | 第33页 |
3.2 地铁隧道温度分布的基本特性 | 第33-38页 |
3.2.1 隧道空气温度周期性分布规律 | 第35-36页 |
3.2.2 隧道最高温度的分布位置 | 第36-38页 |
3.3 隧道左、右线温度分布的对比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不同因素对隧道空气温度分布的影响及最高温度的监测方法 | 第40-62页 |
4.1 轨道排热系统的影响 | 第40-43页 |
4.2 列车相关因素的影响 | 第43-49页 |
4.2.1 列车停车位置的改变 | 第43-45页 |
4.2.2 列车加速和减速速率变化 | 第45-46页 |
4.2.3 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变化 | 第46-48页 |
4.2.4 发车密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 活塞风井配置形式和数量的影响 | 第49-56页 |
4.3.1 单、双活塞系统对比 | 第49-52页 |
4.3.2 单个活塞风井距出站端距离变化 | 第52-54页 |
4.3.3 单个活塞风井位于车站不同位置 | 第54-55页 |
4.3.4 区间隧道中间增设活塞风井 | 第55-56页 |
4.4 区间隧道长度的影响 | 第56-57页 |
4.5 室外气象条件的影响 | 第57-58页 |
4.6 客流量的影响 | 第58-59页 |
4.7 地铁隧道最高温度的监测方法 | 第59-6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成都地铁18号线隧道温度监测系统方案 | 第62-80页 |
5.1 工程概况和气候特点 | 第62-63页 |
5.2 计算模型和参数 | 第63-66页 |
5.2.1 计算模型 | 第63-65页 |
5.2.2 计算参数 | 第65-66页 |
5.3 隧道温度数值模拟计算 | 第66-72页 |
5.3.1 初期隧道温度分布 | 第66-67页 |
5.3.2 近期隧道温度分布 | 第67-68页 |
5.3.3 远期隧道温度分布 | 第68-70页 |
5.3.4 各站最高温度的分布位置 | 第70-72页 |
5.4 成都地铁18号线隧道温度监测 | 第72-79页 |
5.4.1 隧道温度监测系统 | 第72-73页 |
5.4.2 温度监测点的布置 | 第73-77页 |
5.4.3 传感器的选择 | 第77-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