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SUMMERY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3页 |
1 贵州矮马及其现状 | 第10-11页 |
2 导致马腹泻的主要致病菌 | 第11-19页 |
2.1 沙门氏菌 | 第12-15页 |
2.2 大肠杆菌 | 第15-17页 |
2.3 肺炎克雷伯氏菌 | 第17-19页 |
3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 | 第19-23页 |
3.1 直接涂片镜检 | 第19页 |
3.2 人工生化培养 | 第19-20页 |
3.3 组织细胞培养 | 第20页 |
3.4 血清学与免疫学检测 | 第20-21页 |
3.5 核酸杂交技术 | 第21页 |
3.6 基因芯片技术 | 第21页 |
3.7 PCR技术 | 第21-22页 |
3.8 实时荧光定量基因扩增技术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3-3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23页 |
3 实验仪器 | 第23页 |
4 主要溶液及其配制 | 第23-26页 |
4.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3-24页 |
4.2 革兰氏染色剂的配制 | 第24-25页 |
4.3 生化试验指示剂的配制 | 第25-26页 |
5 PCR引物 | 第26-27页 |
6 实验方法 | 第27-33页 |
6.1 细菌分离纯化 | 第27-28页 |
6.2 保种 | 第28页 |
6.3 形态学鉴定 | 第28页 |
6.4 生理生化检验 | 第28-29页 |
6.5 分子系统学鉴定 | 第29-30页 |
6.6 细菌毒素基因的检测 | 第30-31页 |
6.7 细菌的毒力检测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33-56页 |
1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检测 | 第33-41页 |
1.1 形态学鉴定 | 第33页 |
1.2 生理生化鉴定 | 第33-34页 |
1.3 分子系统学鉴定 | 第34-38页 |
1.4 invA基因检测 | 第38-39页 |
1.5 沙门氏菌S7毒力检测 | 第39-41页 |
2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检测 | 第41-50页 |
2.1 形态学鉴定 | 第41页 |
2.2 生理生化鉴定 | 第41-42页 |
2.3 分子系统学鉴定 | 第42-46页 |
2.4 大肠杆菌ST、LT、SLTⅡ、AG43基因检测 | 第46-48页 |
2.5 大肠杆菌Y1的毒力检测 | 第48-50页 |
3 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 | 第50-56页 |
3.1 形态学鉴定 | 第50页 |
3.2 生理生化鉴定 | 第50-51页 |
3.3 分子系统学鉴定 | 第51-52页 |
3.4 肺炎克雷伯氏菌phoE基因检测 | 第52-54页 |
3.5 肺炎克雷伯氏菌T1的毒力检测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6-60页 |
1 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 第56-57页 |
2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第57-58页 |
3 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鉴定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Ⅰ | 第67页 |
附录Ⅱ | 第67页 |
附录Ⅲ | 第67-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