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1.1 浮游植物功能群概述 | 第13-15页 |
1.2 浮游植物功能群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3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第16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2.1 采样时间和采样点的设置 | 第18-19页 |
2.2 浮游植物样品的采集、处理与鉴定 | 第19页 |
2.3 水的理化指标的测定 | 第19页 |
2.4 浮游植物功能群分类方法 | 第19-20页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0-22页 |
2.5.1 浮游植物数量计算 | 第20页 |
2.5.2 浮游植物优势度指数 | 第20页 |
2.5.3 冗余分析 | 第20页 |
2.5.4 Q指数计算方法 | 第20-22页 |
3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时空分布 | 第22-30页 |
3.1 浮游植物种类组成 | 第22页 |
3.2 浮游植物水平分布 | 第22-23页 |
3.3 浮游植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布特点 | 第23-27页 |
3.3.1 浮游植物丰度分布特征 | 第23-25页 |
3.3.2 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布特征 | 第25-27页 |
3.4 浮游植物常见种和优势种 | 第27-28页 |
3.4.1 浮游植物常见种 | 第27-28页 |
3.4.2 浮游植物优势种 | 第28页 |
3.5 讨论 | 第28-29页 |
3.5.1 浮游植物种类特点 | 第28-29页 |
3.5.2 浮游植物丰度与生物量的时空分布 | 第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划分与时空分布 | 第30-36页 |
4.1 浮游植物功能群划分及频率分布 | 第30-31页 |
4.2 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 | 第31页 |
4.3 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分布 | 第31-34页 |
4.3.1 浮游植物功能群的季节分布特征 | 第31-32页 |
4.3.2 浮游植物功能群的水平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4.4 讨论 | 第34-35页 |
4.4.1 达里湖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变化 | 第34-35页 |
4.4.2 达里湖浮游植物功能群水平分布变化 | 第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浮游植物功能群与水环境因子关系 | 第36-44页 |
5.1 达里湖自然保护区水环境因子分布特征 | 第36-41页 |
5.1.1 水温(WT)时空分布特征 | 第36页 |
5.1.2 透明度(SD)时空分布特征 | 第36-37页 |
5.1.3 pH值时空分布特征 | 第37页 |
5.1.4 总氮(TN)时空分布特征 | 第37-38页 |
5.1.5 总磷(TP)时空分布特征 | 第38页 |
5.1.6 化学耗氧量(CODcr)时空分布特征 | 第38-39页 |
5.1.7 生化需氧量(BOD5)时空分布特征 | 第39页 |
5.1.8 总碱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5.1.9 重金属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5.2 浮游植物功能群RDA分析 | 第41-42页 |
5.3 讨论 | 第42-43页 |
5.3.1 达里湖水环境特征 | 第42页 |
5.3.2 浮游植物功能群同水环境因子关系 | 第42-4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6 浮游植物对达里湖自然保护区水质影响的评价 | 第44-48页 |
6.1 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6.1.1 Q指数评价方法 | 第44页 |
6.1.2 浮游植物生物量及优势功能群评价方法 | 第44-45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6.2.1 Q指数评价结果 | 第45页 |
6.2.2 浮游植物生物量及优势功能群评价结果 | 第45-46页 |
6.3 讨论 | 第46-47页 |
6.3.1 浮游植物功能群生物量、优势功能群和Q指数法的水质评价 | 第46页 |
6.3.2 浮游植物功能群生物量和Q指数对水质评价的不足 | 第46-4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