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的监管制度研究--以《食品安全法》第29条为依据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第8-10页
        1.1.1 选题依据第8-9页
        1.1.2 选题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综述第10-12页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1.2.2 成就与不足第12页
    1.3 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第12-14页
        1.3.1 文章结构第12-13页
        1.3.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2章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概念及必要性第14-19页
    2.1 相关概念第14-16页
        2.1.1 流动摊贩第14-15页
        2.1.2 食品安全监管第15-16页
    2.2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第16-19页
        2.2.1 经营环境恶劣第16页
        2.2.2 经营者健康状况不确定第16-17页
        2.2.3 原材料安全性无保障第17页
        2.2.4 加工过程不规范第17-18页
        2.2.5 餐具、容器和经营设备不卫生第18-19页
第3章 我国流动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19-26页
    3.1 存在问题第19-21页
        3.1.1 监管主体不明确第19页
        3.1.2 监管体系不完善第19-20页
        3.1.3 监管方式和检测技术落后第20-21页
    3.2 原因分析第21-26页
        3.2.1 法律法规不完善第21-24页
        3.2.2 流动摊贩点量多加大监管难度第24页
        3.2.3 政策执行力度低第24-26页
第4章 部分发达国家流动摊贩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启示第26-31页
    4.1 监管模式第26-28页
        4.1.1“登记核准制”——以美国为例第26-27页
        4.1.2“许可证制”——以德国为例第27页
        4.1.3“集中管理制”——以新加坡为例第27-28页
    4.2 部分发达国家流动摊贩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启示第28-31页
        4.2.1 尊重保障人权第28-29页
        4.2.2 拥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第29页
        4.2.3 监管机构整合统一第29页
        4.2.4 实施有效的惩罚机制第29-31页
第5章 我国流动摊贩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完善第31-41页
    5.1 立法层面的改进第31-34页
        5.1.1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及政策第31-32页
        5.1.2 明确监管主体第32-33页
        5.1.3 平衡各方利益第33-34页
    5.2 执法层面的改进第34-37页
        5.2.1 推行登记制度第34-35页
        5.2.2 细化检测标准第35-36页
        5.2.3 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惩罚机制第36-37页
    5.3 社会监督层面的改进第37-41页
        5.3.1 引导公众加强食品安全意识第37-38页
        5.3.2 提升经营主体的法律素质第38-39页
        5.3.3 充分利用社会监督第39-41页
第6章 结论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4页
致谢第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会泽历史文化名城西内街历史商业街区保护更新策略
下一篇:锦界煤矿生产运营总承包服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