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8-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成就与不足 | 第12页 |
1.3 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文章结构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概念及必要性 | 第14-19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2.1.1 流动摊贩 | 第14-15页 |
2.1.2 食品安全监管 | 第15-16页 |
2.2 流动摊贩食品安全监管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2.2.1 经营环境恶劣 | 第16页 |
2.2.2 经营者健康状况不确定 | 第16-17页 |
2.2.3 原材料安全性无保障 | 第17页 |
2.2.4 加工过程不规范 | 第17-18页 |
2.2.5 餐具、容器和经营设备不卫生 | 第18-19页 |
第3章 我国流动摊贩的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第19-26页 |
3.1 存在问题 | 第19-21页 |
3.1.1 监管主体不明确 | 第19页 |
3.1.2 监管体系不完善 | 第19-20页 |
3.1.3 监管方式和检测技术落后 | 第20-21页 |
3.2 原因分析 | 第21-26页 |
3.2.1 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1-24页 |
3.2.2 流动摊贩点量多加大监管难度 | 第24页 |
3.2.3 政策执行力度低 | 第24-26页 |
第4章 部分发达国家流动摊贩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启示 | 第26-31页 |
4.1 监管模式 | 第26-28页 |
4.1.1“登记核准制”——以美国为例 | 第26-27页 |
4.1.2“许可证制”——以德国为例 | 第27页 |
4.1.3“集中管理制”——以新加坡为例 | 第27-28页 |
4.2 部分发达国家流动摊贩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启示 | 第28-31页 |
4.2.1 尊重保障人权 | 第28-29页 |
4.2.2 拥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29页 |
4.2.3 监管机构整合统一 | 第29页 |
4.2.4 实施有效的惩罚机制 | 第29-31页 |
第5章 我国流动摊贩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完善 | 第31-41页 |
5.1 立法层面的改进 | 第31-34页 |
5.1.1 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及政策 | 第31-32页 |
5.1.2 明确监管主体 | 第32-33页 |
5.1.3 平衡各方利益 | 第33-34页 |
5.2 执法层面的改进 | 第34-37页 |
5.2.1 推行登记制度 | 第34-35页 |
5.2.2 细化检测标准 | 第35-36页 |
5.2.3 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惩罚机制 | 第36-37页 |
5.3 社会监督层面的改进 | 第37-41页 |
5.3.1 引导公众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 第37-38页 |
5.3.2 提升经营主体的法律素质 | 第38-39页 |
5.3.3 充分利用社会监督 | 第39-41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