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意外伤害风险分散机制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自己的见解 | 第15-16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6-17页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4.1 学生和学校的界定 | 第17页 |
1.4.2 风险的界定 | 第17-18页 |
1.4.3 分散机制的界定 | 第18页 |
1.5 理论基础阐述 | 第18-20页 |
1.5.1 风险管理阐述 | 第18页 |
1.5.2 理论应用实践 | 第18-20页 |
2 我国当前学生意外伤害风险分散机制变迁与评估 | 第20-35页 |
2.1 风险分散机制发展过程 | 第20-26页 |
2.1.1 校方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 | 第20-24页 |
2.1.2 学平险(学幼险)的发展现状 | 第24-26页 |
2.2 现行学生意外伤害赔偿机制评估 | 第26-33页 |
2.2.1 保险条例条款缺失 | 第26-28页 |
2.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 第28页 |
2.2.3 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3页 |
2.3 小结 | 第33-35页 |
3 学生意外伤害风险分散机制优化与选择 | 第35-54页 |
3.1 风险分散机制的优化 | 第35-41页 |
3.1.1 制度层面优化 | 第36-37页 |
3.1.2 操作层面优化 | 第37-41页 |
3.2 风险分散机制模式选择 | 第41-45页 |
3.2.1 建立学生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 第43页 |
3.2.2 设立教育保险机构 | 第43-45页 |
3.3 模式可操作性研究 | 第45-52页 |
3.3.1 赔偿基金会可操作运行研究 | 第45-50页 |
3.3.2 事故处理机构可操作运行研究 | 第50-52页 |
3.4 社会效应 | 第52-54页 |
3.4.1 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 第52页 |
3.4.2 维护学校教学秩序 | 第52-53页 |
3.4.3 发挥政府主体地位 | 第53-54页 |
4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4-61页 |
4.1 结论 | 第54页 |
4.2 建议 | 第54-61页 |
4.2.1 风险分散机制的原则 | 第54-56页 |
4.2.2 风险分散机制的步骤 | 第56-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