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基于CMOS探测器的湍流信道高性能ATP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4页
        1.2.1 国外ATP技术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2 国内ATP技术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意义第14页
    1.4 论文目录安排第14-16页
第二章 近地湍流ATP系统基本理论及分析第16-37页
    2.1 大气湍流效应及其影响第16-23页
        2.1.1 湍流对激光传输及光斑跟踪影响第16-20页
        2.1.2 信道质量对ATP系统性能评估第20-23页
    2.2 影响光斑检测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分析第23-28页
        2.2.1 光斑检测误差分析第23-24页
        2.2.2 信噪比对光斑检测概率影响第24-26页
        2.2.3 噪声对跟踪误差影响第26页
        2.2.4 ATP系统光电探测器选择第26-28页
    2.3 常用抑制平台振动的控制方法第28-34页
        2.3.1 振动特性描述第28-29页
        2.3.2 多重积分补偿控制第29-30页
        2.3.3 复合轴控制方法第30-31页
        2.3.4 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第31-32页
        2.3.5 控制方案及伺服执行单元方案设计第32-34页
    2.4 ATP系统扫描阶段参数需求分析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近地湍流ATP系统方案设计第37-64页
    3.1 基于CMOS开窗的ATP方案设计第37-38页
    3.2 扫描捕获阶段原理及方案设计第38-46页
        3.2.1 视轴误差及不确定区域对捕获影响第39-40页
        3.2.2 扫描初始指向方案设计第40-42页
        3.2.3 捕获阶段的天线扫描方式第42-44页
        3.2.4 捕获参数设定及捕获时间分析第44-46页
    3.3 CMOS开窗及跟踪方案设计第46-53页
        3.3.1 CMOS开窗方案设计第46-49页
        3.3.2 粗跟踪方案设计第49-51页
        3.3.3 精跟踪方案设计第51-53页
    3.4 探测器去噪算法分析及设计第53-59页
        3.4.1 空间目标图像复原算法第53-54页
        3.4.2 中值滤波算法第54-56页
        3.4.3 小波阈值去噪算法第56-57页
        3.4.4 小波领域阈值去噪算法第57-58页
        3.4.5 系统去噪方案设计第58-59页
    3.5 光斑中心算法分析及设计第59-63页
        3.5.1 阈值分割处理第59-60页
        3.5.2 光斑最小二乘拟合法第60-61页
        3.5.3 像元细分算法第61页
        3.5.4 再生纵横单向凸图像中心算法第61-62页
        3.5.5 光斑中心算法方案设计第62-63页
    3.6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ATP系统功能的硬件实现第64-80页
    4.1 主控模块硬件电路设计第64-66页
    4.2 基于FPGA主控模块软件实现第66-73页
        4.2.1 Nios II软核平台设计与搭建第67-69页
        4.2.2 主要模块软件设计及仿真第69-72页
        4.2.3 自动扫描跟踪算法实现第72-73页
    4.3 光斑检测模块硬件电路设计第73-75页
    4.4 基于FPGA光斑检测模块软件实现第75-78页
        4.4.1 CMOS探测器芯片配置第75-77页
        4.4.2 CMOS光斑检测模块软件实现第77-78页
    4.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验证测试及结果分析第80-94页
    5.1 主控模块软功能验证及结果分析第80-82页
    5.2 光斑检测模块功能测试验证及结果分析第82-86页
        5.2.1 图像显示及开窗功能测试第82-85页
        5.2.2 光斑中心算法性能测试第85-86页
    5.3 ATP链路级测试验证及结果分析第86-92页
        5.3.1 实验平台效果展示图第86-87页
        5.3.2 捕获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第87-89页
        5.3.3 跟踪实验测试及结果分析第89-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94-96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94-95页
    6.2 研究工作展望第95-96页
致谢第96-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轴系扭振中非线性元件建模研究与仿真分析
下一篇:朱自清与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