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汉蓉高铁对沿线城市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可达性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2.2 高铁铁路对区域的影响研究 | 第15-17页 |
1.2.3 城市腹地的研究 | 第17页 |
1.2.4 空间自相关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研究区及数据处理 | 第21-27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22页 |
2.1.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22页 |
2.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2页 |
2.1.3 交通发展情况 | 第22页 |
2.2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 第22-26页 |
2.2.1 数据来源 | 第22-23页 |
2.2.2 数据处理 | 第23-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沪汉蓉高铁影响下可达性格局演变 | 第27-39页 |
3.1 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 | 第27-29页 |
3.1.1 最短时间距离计算 | 第27页 |
3.1.2 加权平均旅行时间 | 第27-28页 |
3.1.3 加权可达性系数 | 第28页 |
3.1.4 变异系数 | 第28-29页 |
3.2 研究区可达性格局演变 | 第29-37页 |
3.2.1 可达性格局及变化 | 第29-31页 |
3.2.2 可达性分布均衡性评价 | 第31-33页 |
3.2.3 城市日常可达性变化分析 | 第33-3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沪汉蓉高铁影响下城市相互关系变化 | 第39-54页 |
4.1 模型选择与研究方法 | 第39-42页 |
4.1.1 区位优势潜力模型 | 第39页 |
4.1.2 引力模型 | 第39-40页 |
4.1.3 场强与场强模型 | 第40-42页 |
4.2 区位优势潜力演变分析 | 第42-43页 |
4.3 城市间经济联系分析 | 第43-49页 |
4.3.1 省内经济联系格局及变动 | 第43-46页 |
4.3.2 省际经济联系格局及变动 | 第46-48页 |
4.3.3 经济联系方向变化分析 | 第48-49页 |
4.4 中心城市腹地变化分析 | 第49-53页 |
4.4.1 城市综合实力计算 | 第49-52页 |
4.4.2 中心城市腹地变化分析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沪汉蓉高铁影响下城市综合实力空间关联分析 | 第54-61页 |
5.1 研究方法 | 第54-56页 |
5.1.1 "时空接近"空间自相关 | 第54页 |
5.1.2 空间权重矩阵 | 第54-55页 |
5.1.3 全局空间自相关 | 第55-56页 |
5.2 "时空接近"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6-59页 |
5.2.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6-57页 |
5.2.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57-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9页 |